奇宝库 > 全国政协委员蒋颖:加强大小、中外、区域“三链接”政府提案中小企业新闻发布会

全国政协委员蒋颖:加强大小、中外、区域“三链接”政府提案中小企业新闻发布会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受访者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要回归源头,想清楚到底要管什么,什么可以不管?用什么方式去监管,事前、事中还是事后监管?这个想清楚了,才能管到点,放到位。”全国政协委员蒋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招商引资中一个直接的竞争力。

这是蒋颖履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六个年头,“如何完善营商环境、打破行政壁垒,降低企业经营的制度性成本”是她历年提案的重点,《关于数字政府发展》的提案更获评全国政协2022年度好提案,其中围绕政府服务数字化进展、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陈明利弊,建言献策,很多问题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具体答复。

这些分析和建议都来自于蒋颖经年累月的广泛调研。“无调研、不发言”是她一直秉持的议事原则。去年,升任德勤中国主席的蒋颖更忙了,她走访了亚太和欧美多国,一方面和中国出海企业交流——有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有美的、比亚迪等制造型企业;另一方面,她将关注的焦点投向那些在中国投资的大型美国企业,其中大多数的总部高管已有三年的时间没有来过中国,对当前的国内现状知之甚少。

新提案也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出了。2023年两会,除了她持续关注营商环境之外,被称为“提案大户”的蒋颖还提交了与创新研发、外商投资、民间外交、公平治理相关的多项提案,其中一些直到采访(2月28日)仍没有最终定稿,“她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每次提案都经过团队大量调研、反复论证,她会一字一句地过,有时候到最后一刻都还在修改完善。”

以下为蒋颖与《中国企业家》对话要点:

1.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大企业有足够的韧性和发展“题目”,但小企业这口气要喘回来,还是要花点时间的,怎么让他们提振信心,帮助他们恢复自我造血功能,还需要持续的政策措施,不能看其他指标恢复了就可以停下来。

2.“政策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也就是政策一定要有精准性。对中小企业来说,单纯政策补贴也不行,一定要帮助它实现长期造血,在融资端和需求端给它多一点支撑。

3.“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政府提供平台、提供土壤,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导市场主体采取行动,专业的中介机构在中间协调,把参与主体衔接起来——这三方都要动起来,才能够真正让市场主体运营有效能,有竞争力。

4.建立一个大、小企业的对接机制,不断提升这种衔接度,还要加强中外的衔接,让外资研发机构融入到中国的创新体制里面;区域之间的联动就更加必要,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国家的资源潜能、增长潜力释放出来。

5.真正形成统一大市场,需要一步步向前推进,在这方面,数字化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真的是要“一把手”挂帅,才能彻底推动这个变革。

6.希望政府多做普惠的和兜底的服务,包括数字化的手段、前瞻性的基础性创新等;对单个市场主体的个性化服务也希望有可推广可复制的职能。

《中国企业家》:刚刚发布的2月份各项经济数据都有向好的趋势,前一段时间你也走访调研了很多企业,结合数据和实地感受,你对当前企业和市场信心恢复情况有什么判断?

蒋颖:疫情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有两点是没有改变的:一个就是大多数人对中国整个的市场容量还保持相当高的期待,不管是消费市场容量,还是投资容量;另外,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来的信号,讲到了整个内需的提振和“两个毫不动摇”的推进,也给企业未来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题目”,包括绿色转型发展、数字化等;再加上去年12月中旬以后经济平缓恢复——现在大家对未来有更多的确定性,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对于今年整年的GDP增速预测至少会达到5%。

尽管整体乐观,但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大企业有足够的韧性和发展“题目”,但小企业这口气要喘回来,还是要花点时间的,怎么能让他们提振信心,帮助他们恢复自我造血功能,还需要持续的政策措施,不能看其他指标恢复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中国企业家》:之前的提案中,你提出“对企业的帮扶政策要有底线思维、平台思维和创新思维,该兜底时要兜底”,具体到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你的政策建议是什么?

蒋颖:对于政策建议,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政策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也就是政策一定要有精准性。

比如消费领域的生态建设是要不断加强的,里面就涉及到平台经济的监管,因为平台上有非常多的小企业,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实际上让小企业多了一种生存的可能性,所以还是应该支持,不能一竿子打死。

另外,专精特新企业里面,也有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创新型的企业,政策应该怎么支持?我今年一个提案就重点谈到了这一点。这些企业主要的资产就是技术、专利,有可能还没有到完全商业化的程度,正处于商业化的推进过程,需要现金流方面有足够的支撑,但融资又很艰难,因为没办法提供抵押和担保,所以政策应该鼓励信贷产品的多元化,知识产权的融资方面还要有很大的突破,现在看起来这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还不够。

再有就是商业化和应用场景如何对接?我认为大企业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果有一个平台,建立一个大、小企业的对接机制,双方在上面可以实现市场化的供需匹配,这样不仅小企业能够存活下来,也能够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

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单纯政策补贴也不行,一定要帮它实现长期造血,在融资端和需求端给它多一点支撑。


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企业家》:这种机制,类似于你之前提到的“三导理论”?

蒋颖:非常对,这个特别重要——就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政府提供平台、提供土壤,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市场主体采取行动,像德勤这样的专业中介机构在中间协调,把参与主体衔接起来——这三方都要动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

像我刚才提到了大跟小的衔接,现在没有完美的答案,要不断去提升这种衔接度,这样对大、小企业都有益处。此外,还要加强中跟外的衔接,就是外资的研发机构怎么能融入到中国的创新体制里面去?这也是我今年的提案之一。刚刚商务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希望把更多的研发力量引入中国,这里面就是融入的问题;其实还有区域之间的联动,就更加必要,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国家的资源潜能、增长潜力释放出来。

《中国企业家》:你提到的这三点链接一个比一个难,尤其是区域链接,必然要打破行政壁垒。你这几年的提案一直关注营商环境,这两年也持续在提“数字政府”,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个问题?

蒋颖:实际上,我从2016年就开始提,如何打破行政壁垒,打破监管部门的行政“孤岛”。

我们的国家资源是绝对丰富的,如果能够相对打通得多一些,相对流动得快一点,更多潜力就会释放出来,真正形成统一大市场,这需要一步步向前推进,在这方面,数字化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真的是要“一把手”挂帅,才能彻底推动这个变革。

刚刚(2月27日),中央下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里面讲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我觉得这个是蛮重要的,就是最终这个事情的落脚点是要惠民、利民,而不是看起来“漂亮”,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

《中国企业家》:也就是政府职能和角色要发生改变,从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蒋颖:对。这其实是整体思路上的一个变化,就是政府面对市场主体和公民,不是站在监管者的视角,而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就是要看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从企业设立到运营,这个过程中需要接触哪些部门、提交哪些文件——以实现合规合法运营,政府要进行彻底的流程梳理和再造,让整个过程更顺畅。

我一直举这个例子,比如成立一家公司,营业执照上要一句句具体写出经营范围是什么,而且很多项目不能放在一起,比如研发不能销售,销售不能生产,这个无疑加重了企业的事务负担,完全可以用“负面清单”的方式来管理——除了禁止的,其他都可以。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统计,但如果基于统计而非监管需要,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去做?

我就想用这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还是要回归到源头,想清楚到底要管什么,什么可以不管?用什么方式去监管,事前、事中还是事后监管?这个想清楚了,才能管到点,放到位。

实际上,政府职能转变也是构建好的营商环境很重要的一点,是直接的竞争力。

我认为,政府要做的是普惠的和兜底的服务,包括数字化的手段、前瞻性的基础性创新等;而不是要去做个性化的服务,这个不是它的职能。

现在政府也做了很多改革和调整,不断地去做减法、往后退(事后监管),这样才能释放让市场主体不断提升能力,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比如刚刚股票发行的全面注册制改革,就是往这个方向在走。

《中国企业家》: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上资金持续流入,显示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向好的预期增强,从你的调研来看,外资企业如何看待在中国的投资机会?

蒋颖: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中国市场依然是一个特别充满吸引力的投资选择。

中国最大的资产是我们的市场容量和产业的完整性,现在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已经升到了第11位,再加上新型的人口红利还在;同时,不要忽视国家的统筹能力,这种统筹能力就会不断去清晰化未来的需求点和增长点,给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题目”,比如说绿色转型、数字化、乡村振兴等等,一下子一个大的投资环境就出来了,所以我觉得中国政府是非常厉害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现在其实也看到,一些跨境品牌的投资正在慢慢加大,比如博世要在中国设立新的研发中心,生产用于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的零部件;可口可乐、宝洁也都计划扩大投资建设。

《中国企业家》:不过,很多观点认为今年地缘政治摩擦、国际贸易摩擦还会继续演化,你怎么看这个趋势?如何消除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

蒋颖:当前,地缘政治摩擦造成国内外官方渠道沟通不畅,给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挑战。

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和制衡因素,不过我认为,西方媒体长期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存在“选择性倾听”和片面解读,极大影响了外资企业对于中国营商环境和发展格局的判断,所以亟需拓展让海外政商界“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的沟通和交往平台。

我此次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民间外交”方面的,目前中国民间外交活动以科教、文体、妇女儿童发展等领域为主,专业界的民间外交力量有待发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