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汉朝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何起杀心?

汉朝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何起杀心?


一日,汉景帝召周亚夫入宫,周亚夫进宫后,见景帝独坐厅堂,即行拜谒之礼,景帝和他寒暄几句就命设宴,让周亚夫和他一起吃饭。


周亚夫看到这宴席只有一君一臣,感到有些疑惑,入席之后,他发现自己面前只有一只酒杯和一整块大肉,但却没有筷子,这要怎么进食呢?


周亚夫感到一阵愤怒,他认为景帝这是在戏弄他,于是便自作主张叫人拿双筷子来 ,但却没人给他,待他要说话时,景帝忽然说,难道这样你还不满意吗?


周亚夫一听,马上明白景帝这是在试探他,于是连忙起身谢罪,之后便愤然离宫而去。此后,没过多久,周亚夫便因罪入狱,最后饿死在狱中。


那么,为何一个宴席引发了一场命案呢?不过是要一双筷子,景帝至于这么小心眼儿吗?


景帝的确心眼儿不大,但他要诛杀周亚夫却不是因为一双筷子,而是由来已久。



汉景帝初年,刘姓诸侯依靠在经济上的优势,在政治上也越来越强横,为了遏制这种趋势,景帝采用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从而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为首发动了七国之乱。吴王起兵二十万,来势凶猛,很快危及到西汉的中央政权。


为了平息这场叛乱,景帝启用了周亚夫代行太尉,率兵迎战。周亚夫乃西汉名将周勃次子,自幼熟读兵书,在军事方面有过人的才能,而且治军严明,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


周亚夫也没有让景帝失望,他很快想出了一个平叛的方法,那就是给叛军来个釜底抽薪,断了他们的粮道。


自古打仗粮道历来是重中之重,一旦粮道被切断,全军上下必然会军心大乱,人人无心恋战,最终朝廷轻松破敌。



但是要执行这项计策还有些难度,当时梁国已被围困,要切断粮道就意味要舍弃梁国,而梁国是梁王刘武的封地,刘武与景帝是一母同胞,是窦太后的儿子,不论景帝还是窦太后,都对梁王宠爱有加,特别是窦太后还曾劝导景帝在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弟弟呢,这要是把梁国给舍了,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周亚夫心里还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以周亚夫的性格,这些因素并不能影响他的决定,毕竟在汉文帝时代,他把汉文帝都曾挡在军营之外。


更何况,对于这个策略,景帝也是点过头的。所以,当梁王不断地向周亚夫求援时,周亚夫按照原定作战计划,并没有理会梁王,而是专注于高筑营垒,暗中派兵去抄叛军的后路,断其粮道。


梁王见求助周亚夫无果,就直接向景帝求救,要求增援。景帝不忍拒绝,就下诏让周亚夫发兵救梁王,但周亚夫从大局出发,仍旧不肯出兵。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梁王发动全城军民死守抗敌,最后居然守住了梁国,而且拖延了叛军的进攻速度,吸引了叛军的注意力,从客观上为周亚夫还提供了帮助,最终周亚夫一举击败了叛军。


七国之乱在三个月之内就被平叛了,周亚夫功不可没,被正式任命为太尉,也就是统领军队的最高长官。从此,他的权力是重一日,权倾朝野,声名显赫。


但是也因此,他与梁王结下了梁子。对于牺牲梁国来达到平叛的计策,令梁王耿耿于怀,他暗中下决心,一定要抓住机会治周亚夫于死地。



公元前150年,周亚夫在当了五年太尉之后,被升为了丞相,在身份上实现了由武将到文臣的转变,进入了政治权力的中心,但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如果周亚夫是一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懂得随环境而改变的做事方式,那么这可能是他创造历史的契机。但事实却是,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周亚夫,在政治上却极度不适应,并且受尽了委屈。


首先就是废改太子事件,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将长子刘荣立为太子,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有意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配给刘荣,但却遭到了刘荣生母栗姬的拒绝。


对此,馆陶公主怀恨在心,并退而求其次,将女儿许配给了景帝的另一个儿子,就是胶东王刘彻。从此,在皇宫中有影响力的长公主与刘彻生母王夫人结成了同盟,并图谋让刘彻取代太子刘荣的地位。



很快,栗姬在长公主与王夫人的合力打压下失宠,导致景帝动了另立太子的想法。但是古法有制,废立太子虽是帝王家事,但却事关天下,并不是一件小事。


汉景帝为了取得大臣们的支持,于是就找来朝中重臣一起商议此事。作为丞相的周亚夫自然是头号重臣,景帝当然希望周亚夫支持他,但周亚夫既不懂得揣摩圣意,又缺乏政治眼光,只是以他的耿直性情,从国家大局出发的立场上否定了此事。


实际上按照当时形势,周亚夫顺了景帝的意,既是上上策,也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刘荣生母栗姬已失宠,景帝对刘荣也并不十分喜欢,关键刘荣背景也不强大,很难坐稳太子之位。



但刘彻就不一样了,王夫人成为景帝新宠,岳母又是颇有影响力的馆陶公主,就连景帝都要给长公主几分面子,可谓后台强硬。


事情的结果也是这样的,景帝最终还是废了刘荣,改产刘彻为太子,这一结果也将周亚夫推入刘荣派系,从此对周亚夫心存芥蒂。


汉景帝刘启尽管也称得上是一位贤明之君,但却是一个小心眼儿的人。早在他当东宫太子时,就因与吴王刘濞玩赌博游戏起了争执,他竟然击杀了吴王的儿子,这与吴王后来的反叛也有直接的联系。



继位后,刘启任用才子晁错为重臣,把国事托付于他,并推行了由晁错主张的“削藩”,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来景帝听信袁盎鼓舌造谣,以杀晁错作为各叛王撤兵的条件时,他居然默认了,下令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诛灭了晁错全族。


可见,汉景帝不仅小心眼儿,且听信谗言,其贤明君主也是要打个引号的。不幸的是,周亚夫就是在这样一位君主手下办事的,也难逃命运的捉弄。


梁王凭借七国之乱的一场梁国保卫战,也算是一战成名。为了报周亚夫的不救之仇,此后他没少在后宫嚼舌头,时间一长,窦太后也开始讨厌起了周亚夫。而窦太后在朝中势力强大,得罪了太后一人就等于得罪了朝中的一大批官员,当危险来临时,周亚夫仍未意识到这一点。


梁王因军功骄横,他竟然派刺客暗杀了朝中对他不满的十多位大臣,汉景帝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决定要严惩梁王。梁王为避难请出了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去当说客,果真保住了性命。



事后,梁王为了报答王信,就和窦太后联名要为王信请封爵位,其实对于这事儿景帝也打心里同意的,毕竟他是王皇后的哥哥嘛。但在程序上,他还是要征询一下大臣们的意见。


于是,他就找周亚夫来商量,结果,周亚夫又泼了景帝一盆凉水,根据汉高祖时的规定,没有对国家有过大贡献的人,不能封侯。一条规定塞得景帝和太后哑口无言,但心里都十分恼火,由此又加深了对周亚夫的厌恶。


就在此时,匈奴有五人降汉,景帝想要赐封他们为侯,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匈奴人来降汉。但周亚夫从传统的忠信观念出发,认为匈奴降将背叛了他的国家和人民,像这样不忠不信的叛徒,怎么给他们封侯呢?


但这次景帝没有听他的话,而是坚持给这五人封了侯。不久后,景帝便以周亚夫年迈患病为由,罢免了他的相位。



尽管周亚夫此后赋闲在家,也不再是朝中重臣,也没有了军权,但景帝仍对他不放心,仍旧对他充满了猜忌和戒备之心。


于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景帝以设宴赐食为名,继续对周亚夫进行一番试探,接着就出现了开篇的一幕。周亚夫桀骜不驯的性格让汉景帝十分忌讳,像这样的人存在一天,对皇权就是一种威胁,因为他是一匹无法驯服的千里马。


更何况,景帝改立刘彻为太子,周亚夫是十分反对的。景帝担心周亚夫会对未来的天子不利,从而对周亚夫杀心四起。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周亚夫的儿子为了给父亲准备殉葬品,私下购买了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器物,即五百副皇家殉葬用的铠甲和盾牌。


周亚夫之子原本以为这件事做得人不知鬼不觉,但最后景帝还是知道了。景帝正好可以借这件事除掉周亚夫。景帝给周亚夫的儿子扣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这样周亚夫也自然被牵连了进来。


经过廷尉的审讯后,周亚夫才意识到自己已身陷罗网,那么他是一身傲骨的死去,还是痛哭流涕地向景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呢?他选择了前者,面对颠倒黑白、不明是非的冤屈,周亚夫选择了缄默,以绝食来抗议,最后饿死在狱中。


周亚夫死后,他的封国也被撤除,他原本想用绝食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但却正合了皇帝的心意。此后,景帝也很快封了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做了盖侯,由此可见,景帝的确是一个小心眼儿薄情寡义之人。



关于周亚夫之死,千百年来,人们有着不同的说法。有说他是被梁王所害,也有说他是历史常见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还有人说他的惨死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说他卷入了太子之争,沦为了政治牺牲品。


依笔者看,周亚夫之死更多的是他的性格所致。像他这样性格的武将,适合在战场上带兵打仗,但却不适合在朝中作文臣。耿直、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以及过于讲求原则性、不懂变通的处事方式,都为他的死亡埋下了隐患。


历史上能成为帝王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都是退而求其次作了人臣,以求从帝王手中分得一杯羹。但是如何分得这杯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高明者大多行中庸之道。

汉景帝召已经辞职赋闲的周亚夫前来,请他吃饭。

然而,盘子里只有一块大猪肉,没有被切开,又没有筷子。

周亚夫不爽,回头让侍者取筷子来。

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笑:这些不能满足您吗?
周亚夫大惊,免冠谢罪。

汉景帝让他起来。

周亚夫起身后,回头就走了!

看着周亚夫远去的背影,汉景帝说了句杀气腾腾的话:看他怏怏不乐的样子,将来可不会做少主的臣子呀!

像周亚夫这种级别的人物,一旦被判定“非少主臣也”,实际上就是上了即将被除掉的“黑名单”。

当年,如果不是周亚夫,景帝恐怕平不了七国之乱,甚至,他可能已经被那些诸侯王所俘了吧!

如今,就因为要一双筷子,就要上“黑名单”吗?

当然不是!

从他平定七国之乱开始,周亚夫就开始了向“黑名单”进军的“旅程”。

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

周亚夫临危受命,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仅仅三个月,就平定了规模巨大的叛乱,居功至伟。

功劳虽大,但毕竟整个平定叛乱的时间不长,因没有长时间统领大军,所以周亚夫虽功高,但不至震主。

因此,景帝不但没有必要铲除他,还对他十分亲近。

然而,此时的周亚夫或许不知道:他已经很危险!

首先,窦太后和梁王刘武,都想要除掉他!

七国之乱时,吴楚联军猛攻梁国。梁王再三请求增援,周亚夫都不为所动;汉景帝下诏让他救援,他依然不为所动!

周亚夫这么做,是从战争全局角度考虑而做出的决定:梁国守得住!汉军应该先断敌粮道,疲敌弱敌后再与敌决战!

事实也证明:周亚夫的决策是正确的。

然而,梁王却因此怀恨在心,屡屡向母亲窦太后“投诉”。

梁王刘武,是窦太后最喜欢的儿子,受此影响,窦太后也深恨周亚夫,屡屡向景帝诽谤周亚夫。

另一个“雷”,就是汉景帝自己。

此时,景帝虽孝顺太后,但也对太后偏爱梁王不满,所以也没有理会梁王发起的这些诽谤。

当然,一旦景帝将来先太后一步而走,那就不能不考虑太后与周亚夫的紧张关系了!

然而,与即将发生的,更深层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相比,梁王的那些诽谤根本不算什么!

七国之乱之所以会发生,还不就是因为天子要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动作,当然不会因为七国之乱的平定而停止!

周亚夫,替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接下来,他自己,也成了景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对象!

七国之乱平定后一年多,丞相陶青因病退职。

景帝遂升周亚夫为丞相。

景帝的安排,意思很明显。

1、周亚夫不再担任太尉,交出军权,大家都安心!

2、周亚夫这个武人担任丞相,利于景帝加强集权!

汉初时,相权很重。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是有作为之人。

然而,景帝不喜欢有作为的丞相。

他登基之初,名相申屠嘉,因为反对景帝亲信的晁错,愤愤而死。

此后,景帝、武帝时期的丞相,大多是世袭的列侯,庸碌无为,只是唯唯诺诺听天子指示罢了。

景帝以周亚夫为丞相,自然也是这么期待的:你周亚夫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你一介武夫,不懂政治,以后就唯唯诺诺配合我工作就好了!

然而,周亚夫虽是一介武夫,但又岂是唯唯诺诺之人?

既不愿唯唯诺诺,又确实不通微妙的权力关系,周亚夫的悲剧开始了。

周亚夫做丞相之初,景帝对他还是很亲信的。

然而,接下来发生废天子之事。

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另立刘彻为太子。

周亚夫坚决反对,但景帝不但还是废了刘荣,还从此与周亚夫疏远了。

景帝疏远周亚夫,很容易理解。

景帝需要的,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丞相。当初亲信你周亚夫,也是认为你周亚夫可以做一个唯唯诺诺的丞相。

然而,在废立太子这样的问题上,你丞相与天子唱反调,当然是让景帝失望的!

当然,周亚夫得罪的可不只是景帝一人!

你反对另立太子,当然会得罪信任皇后,也得罪了支持王皇后,宫中影响力极大的长公主(景帝的姐姐)!

算上原本就对周亚夫恨之入骨的窦太后、梁王···

汉景帝本人,汉景帝的妈妈、妻子、姐姐、弟弟···

周亚夫,已经把景帝一家人全部得罪了!

然而,周亚夫对景帝一家人的“得罪”,才刚刚开始!

窦太后觉得,新任皇后的家人没有几个亲戚,就想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

景帝一开始不同意,但说不过母亲,就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议。

这个时候,如果周亚夫“懂”一些人情世故,顺水推舟答应了,那或许是能修复与窦太后、王皇后关系的。

然而,周亚夫坚持原则:当年高祖有言,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大功者不得封侯!

高皇帝都被搬出来了,不管是景帝还是太后恐怕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如此,窦太后、王皇后,更恨周亚夫了。

景帝呢?应该更是如此!

原本,景帝是不赞成封王信为侯的,你周亚夫反对,可能正好遂了景帝的意。然而,你搬出高皇帝来说事,这可是对皇权的限制呀!

景帝要的,是绝对权威,周亚夫拿着“白马之盟”来限制自己,是景帝绝对不能接受的!

很快,景帝与“白马之盟”进行了一次摊牌!

这次摊牌,使周亚夫的政治生涯嘎然而止!

前147年,匈奴将军等五人来投。

为了鼓励匈奴人投汉,景帝决定封五人为侯!

周亚夫当然反对:这些背叛主子的贼人被陛下封为侯,那以后拿什么来打击不近人节的家伙呢?

非常奇怪的事情是:为什么这一此,周亚夫没有搬出“白马之盟”呢?

可能是周亚夫觉得这些人还不配拿“白马之盟”来否决,也可能是周亚夫搬了但史书没有记载。

无论如何,景帝这次的回应非常干脆:丞相议不可用!懒得和你叽叽歪歪!

于是,景帝还是封了五人为列侯!

景帝的做法,事实上是亲手打破了“白马之盟”的限制!

周亚夫非常愤怒,他称病不朝,并且提出辞职!

辞就辞吧!景帝批准!

周亚夫辞职了,但他与景帝的深层矛盾并没有随之而去!

周亚夫与窦太后、王皇后、梁王、长公主,算是私人恩怨。

除此之外,周亚夫与汉景帝之间并没有私人恩怨,他们之间是深层的利益冲突!

周亚夫与汉景帝的几次冲突,都发生在封侯一事上,也就是在对“白马之盟”的态度上。

“白马之盟”,是汉初时,刘邦与众功臣共同的誓言。

“非刘姓不得为王”,是要功臣发誓维护皇家特权;“非有大功不得封侯”,是天子发誓要维护功臣特权。

所以,“白马之盟”的本质,就是天子与功臣共治天下!

然而,此时的景帝,已不再愿意与人“共治”了!他要说一不二,不想受到任何约束,即便是高皇帝的教导,也不可以限制他!

周亚夫,是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他父亲周勃就是开国功臣、诛吕功臣,他周亚夫是平叛功臣,周家可为当时第一功臣!

即便周亚夫已经不是丞相了,甚至赋闲在家了,他第一功臣的身份依然存在,他的影响力就依然存在!

如果周亚夫带头支持景帝的意思,那么,这场角逐就此结束了!

但如果周亚夫带头反对景帝的这一态度,那么,周亚夫就是第一个要干掉的绊脚石!

景帝在,尚可掌控局面。

景帝如果不在了呢?当时的刘彻还年幼,早期实际掌权者必是窦太后、王后等“太后系”人物。

考虑到周亚夫与窦太后等人恶劣的关系,再考虑到周亚夫的政治立场和个人影响力,周亚夫都是一个危险分子!

请周亚夫吃饭,其实就是一次最后的试探。

”餐盘“的问题,当然是景帝特意安排的一次考验!

景帝希望周亚夫“成熟”起来,做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只知忠心耿耿为皇家效力,没有那么多所谓个人“原则”的人。

没有筷子?没有就没有!那是天子的安排!你老老实实看着办,不要那么多名堂!


然而,周亚夫还是做不到!

或许,景帝叫周亚夫起身,还有一番话要“告诫”周亚夫,最后再争取争取。

然而,周亚夫一点颜面也不给,扭头就走,根本不给天子“讲道路”的机会!

对景帝如此,将来对少主,对窦太后、王太后又会怎么样呢?

周亚夫,不能留了!

天子已经起了杀心,周亚夫命悬一线。

然而,这个时候,周亚夫父子还是大大咧咧,授人以柄!

周亚夫的儿子见父亲年纪大了,遂准备了五百具甲胄,准备将来作为周亚夫的陪葬品。

私藏甲胄,是重罪!

这个时候干这样的事情,授人以柄!

结果,汉景帝派人质问周亚夫。

周亚夫哪里愿意受刀笔吏的气,绝食而死


周亚夫,没有很强政治能力,但是,他有自己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

他的原则与立场,与汉景帝不同,二人到底是要分道扬镳的。

分道扬镳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周亚夫所秉持的原则立场,是高皇帝的“祖训”,是一个危险的政治武器!

景帝如果去世了,少主年幼,掌权的窦太后、王太后等人与周亚夫都相互仇恨!

周亚夫,手里拿着危险的政治武器,胸中有着强大的军事才能,而如果景帝去世,周亚夫又与新一代的掌权者水火不容,这是何等的危险?

景帝希望周亚夫能够做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因为只有如此,周亚夫才可能与新一代领导班子有共容的空间。

然而,周亚夫至死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

为了杜绝后患,景帝连亲儿子刘荣都亳不犹豫的弄死,何况周亚夫呢?

周亚夫,已是景帝必欲除之后快的人物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

Copyright © 2022 奇宝库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