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甘肃不能以穷的名义妄自菲薄!贵州天水山西云南张掖兰州

甘肃不能以穷的名义妄自菲薄!贵州天水山西云南张掖兰州



新近,正在给甘肃一家大型的国有资本投资集团做企业文化系统,仔细梳理这家大型的国有资本投资集团70年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让我对甘肃的曾经的经济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甘肃的经济并不像现在那么糟糕,相反,还一度是西北经济的中心,其时的兰州比西安要好上一大截子。甘肃逐渐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又逐渐与周边兄弟省区拉开差距,没落到今天,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

在以GDP论英雄的新近些年来,甘肃着实表现非常的不给力。以至于很多在外的甘肃人,都不敢自报家门,说起来自哪里,都支支吾吾语焉不详。有时候接待外地来的朋友,尤其是从长三角和珠三角来的,从他们的语气里,都能感觉到高高在上自负,和那份欲语还休的心理优势。因为甘肃穷,外地人就不自然地有着富人的代入感,从而获得自以为是相对有钱人的心理折射。

还有,但凡甘肃成为各大媒介的焦点,绝对是没有好事的。诸如疫情期间三岁小孩中毒死亡事件,往远些推,什么祁连山环境破坏、天价彩礼、白银杀人狂魔高承勇等事件,甘肃往往成为地域黑的靶子

而正面的相关宣传,似乎都被媒介选择性遗忘,诸如2022年甘肃疫情,一年封10个月,这样的事件,还不如乌鲁木齐一场大火更受关注。以至于说到疫情重灾区,人们总是认为上海、郑州、乌鲁木齐、成都如何严重,而受伤最重的甘肃的,却没有人能够提起,似乎这个地域不值得关注一样。

是啊,提起甘肃,翻阅网上的资料,也是负面信息满天飞,有如《又是甘肃》、《扶不起的甘肃》等自媒体推文,把人们的对甘肃的负面认知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这些推文以穷的名义,尽情地宣泄对甘肃这片地域政治生态、人文生态的不满。我个人觉得,因为爱之切,才有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抛开地缘劣势、资源禀赋、人文素养、经济运行规律等要素,以穷的名义,情绪化地对甘肃这片地域进行诋毁式的表面化的渲染,我觉得是较为肤浅的哗众取宠。不能因为甘肃穷,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以穷的名义,全面否定一个地域的其他优秀方面的存在。

在唯GDP论英雄的时下,似乎,就如评价一个美女,一白遮百丑一样,只要黑,那么就即便身材再好,也都会受到忽视。只有一个标准,其他标准就不是标准。

因为穷,一些人专挑软柿子捏,似乎,觉得捏了又怎么着,穷人难道不顾及自己因为穷就矮人三分的姿态,敢大张旗鼓地互怼吗?又似乎,穷人是没有话语权的,甘肃在一些人眼里,就是这样。以穷的名义,一些人可以全面忽视一个地域的感受。

其实,诸如疫情期间三岁小孩中毒、曾经天价彩礼等事件,有的地方还比甘肃更甚,但为什么媒介不去关注,去炒作?为什么偏偏是甘肃?因为甘肃穷。

以穷的名义,怎么说都不过分,这就是一些人的心理,似乎在恣意诋毁过程中有着莫名的快感,我们该是为这些人鼓掌,还是替他们悲哀,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一些人以穷名义,就可以压倒一切,忽视一切,才不管什么男盗女娼伦理丧尽的致富路径呢。

甘肃不是一直都穷。在改革开放之前,甘肃GDP在全国是排在中间位阶的。再追溯到两千年前,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地段,不像一些人说的就是一条商贸路那么不堪,其时的敦煌、张掖、武威、兰州、天水等地,是异常的繁荣富饶的,否则怎么会有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大佛寺等那么多璀璨的文化遗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是不会有着底蕴丰厚的文化传承的,经济是文化基础,这个规律从古到今都是一致的。

甘肃的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前排名靠前,到今天沦落到全国倒数第一,是由几个方面导致的,而不是一些人那种高高在上想当然的鄙视口吻说的,甘肃人意识落后,懒,不思进取,领导不作为,政治生态糟糕,窝里斗.....等等。

建国初期,甘肃就如东北三省一样,是共和国的重工业基地,一大批支撑国家能源战略的基地落地甘肃,诸如兰炼、兰化、兰石、酒钢、白银公司、金川公司等,作为共和国的重要的重工业省份,在改革开放之前,甘肃很好地完成了国家的战略任务

而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转型,甘肃作为重工业省区,不是说转型一下就能转型的。其时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从国家的产业布局来看,几乎都是以轻工业为主,所以在改革开放下,能迅速轻装上阵,实现华丽转身,而甘肃的重工业,怎么能轻装上阵,华丽变身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说甘肃领导缺乏战略思维,给谁,这个转型都不会华丽,优雅。

甘肃作为一个内陆省区,在地缘上丝毫不占任何优势。不像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陆上不通,有水路,有着先天的地缘优势。改革开放,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轻装上阵,借助政策的东风,几个省区联动,迅速的就实现产业集群,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而甘肃,扛着重工业这个沉重的负担,周边省区境况都差不多,要实现产业集群谈何容易,形不成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何来的规模效应,地域竞争优势何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讲,甘肃当然存在领导不敢天下先的保守执政理念,但即便敢为天下先,这个先天的地缘劣势,也不可能像东南沿海一些省区一样,成就敦煌伟业。

从人的思想意识上来说,甘肃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域。厚重的文化,如同一个沉重的枷锁,让人们趋于传统。有个段子说,八千年文化看天水,五千年文化看西安,三千年文化才看洛阳,一千年文化才是北京。自古,作为农耕文化重要地域,甘肃人更多传承了农耕思想。

在改革开放时,其时,甘肃作为农业大省,尤其河西走廊这片天下粮仓的保障,人们基本上不用像浙江、江苏、河南等省区的人一样,需要走出家乡才能活下来(江浙、湖南等地,人多地少),甘肃人只要勤快一点,解决温饱是不成问题的,这种小富即安的农耕思想。从骨子里绵延几千年,要改变这种文化思维,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残留于甘肃人思维里的思考定式,必然制约甘肃在以经济为纲的时代里踯躅难行。就即便有些人敢于突破,但薄弱的经济基础,让甘肃的后发赶超会显得艰难而漫长。

一些人站在舆论的制高点,抛开客观的诸多要素,单纯从人的角度来阐述甘肃为什么穷,这种表达方式,是以穷的名义,在诋毁一个地域。正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从客观实际出发,很多人说,甘肃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想想,甘肃东西绵长将近1600多公里,如何有效的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集群效益,一个游客在正常的时间周期里,去了敦煌,就可能去不了天水,不可能将天水、敦煌、张掖、陇南、嘉峪关、平凉等,每一个地方都打造成文化旅游目的地吧?

甘肃不像北京、贵州、云南等省区,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东西南北距离不会超过六七百公里,自然就能有效实现文化旅游的产业整合。

我在想,每个到甘肃执政的领导,以及他们的智囊,一定想尽了一切办法为甘肃老百姓谋福祉的,但是,薄弱的经济基础,客观的地缘劣势,人们的思维定式,以及不占优势的资源禀赋,等等,每个想有一番作为的领导,也是无从下手。但也就是这种执政领导的思维惯性,形成成了甘肃今天的政治生态,人们与其瞎忙,还不如不忙,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些人之所以以穷的名义抨击甘肃这片地域,实质上是宣泄对甘肃这种政治生态的不满,人们都希望,不忙可以,但不要贪腐,不要官本位,不要处处与民争利,不要把老百姓当鱼肉,学学曾经的难兄难弟贵州、云南等省区,人家现在已经甩了甘肃几条街.......

我们因为爱之深,才“恨”之切。但我们拒绝那种抛开各种要素形成的客观事实,以点概面地宣泄,用穷的名义,对甘肃这片地域诋毁。我们是不是冷静下来,想想,我们怎么才能改善,有所突破。宣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便以穷的名义,把甘肃说成一坨翔,大家一时得到快感,过后,还是一片茫然和空虚,无所适从。

甘肃不是一直穷,甘肃有着辉煌的过往,但在历史的某个节点,因为错过了机遇,才导致了现在结果。就如山西晋商曾经托起清王朝的一片天,而现在山西的状况,也是无尽的失落

兴,是抓住机遇,衰,是因为失去机遇。在新时代的起点,甘肃能否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像贵州一样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我想,在大市场、内循环的市场机遇下,甘肃应该还是有机遇的。

文:任在江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