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闫衍:建议财政政策从六方面加力提效促进稳定复苏地方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闫衍:建议财政政策从六方面加力提效促进稳定复苏地方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闫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

以下观点整理自闫衍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1月)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847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2022年GDP增长相较预期目标有所差距,但随着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显著增多,2023年经济修复预期显著加强,但仍需要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呵护与支撑。由于当前经济运行结构失衡仍主要体现在需求端,货币政策宽信用效果受限,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承担起稳增长的主力作用,建议围绕调整与优化中央部门杠杆率、地方专项债新增额度及使用效率、准财政政策工具接续等六大方面推动我国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一、2022年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但2023年经济修复预期加强

2022年宏观经济修复一波三折、整体偏弱,但支撑2023年宏观经济改善的因素明显增多,经济修复预期显著加强。

2022年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五个显著特征。2022年,受疫情扰动影响GDP增速不及年初预期目标。具体来看,五个特征主要体现如下:其一是疫情扰动下的经济修复两度受阻,第二、四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仅有0.4%、2.9%,疫情依然是2022年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二是微观主体的预期持续走弱,一方面是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信心走弱,另一方面是企业景气度显著下滑,PMI从2022年2月的50.2%波动下行至12月的47%;其三是需求结构延续分化,投资内部基建投资走强而房地产投资走弱,内外需之间内需偏弱而外需支撑相对较强,前三季度出口高增长支撑了制造业投资保持在9%的高位,而全年社零额增速却下滑了0.2%;其四是需求疲弱向生产端有所传导,随着二、四季度居民部门消费受阻,工业增加值同比从9月份的6.3%下行至12月的1.3%,下行斜率较大;最后是房地产行业在“三支箭”政策的支持下略有改善,面对房地产市场持续收缩的局面,2022年房地产纾困政策持续落地,12月份房地产相关指标均出现改善,房地产的领先指标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出现边际回升,房地产相关指标整体好转。

展望2023年宏观经济,经济修复幅度或将显著加强,有以下五个因素或支撑全年增速达到5.0%以上:其一是疫情影响的减弱速度或超预期,1月初大多数省份感染率已超过50%,广东、山东、湖北等省的感染率已超过70%,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则接近70%,基本达到免疫峰值;其二是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消费和服务业或将较快修复,2022年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社零额增速的降幅显著收窄,相较11月分别收窄了1.1和4.1个百分点;其三是地方政治周期转换之下发展经济的动力或大为提高,今年两会各省的加权增速目标为5.5%,表明各地对于经济增长相对积极;其四是经济结构转型持续推进,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韧性强、景气度高,或将在疫情之后更快拉动产业升级与产业扩容;其五是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拖累将明显减弱。保稳定、保交楼,房企融资进一步好转,三支箭刺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房企融资将继续改善,2022年12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增速从前值-35.04%回升至-28.7%,同月百强典型房企融资环比增长84%。随着房企融资改善,保交楼取得更大进展,将推动存量项目加快施工,对新开工项目也会有一定支撑。

二、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及可持续

2020年以来,为了对冲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风险,我国财政政策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举措,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政风险的攀升;2021年超预期的经济恢复使得积极财政政策向“可持续性”倾斜,下调2022年预算赤字率至2.8%;但在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持续面临三重压力的背景下,积极财政力度依然不减,2022年考虑专项债后的广义赤字率仍超过6%,并着力在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中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精准、实现可持续。全年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四个“加力”与两个“四万亿”。

其一,加大组合式税费政策支持力度。2022年,我国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总规模约2.4万亿,超过2021年退税规模的3.7倍;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特殊困难行业的减税力度,阶段性降低和缓缴社保费,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预计超4万亿。其二,加大财政支出力度。1-11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6.2%,同时支出结构也不断优化,上半年优先支持纳入“十四五”规划等重点项目,全年看社保就业、卫生健康等基本民生领域支出力度有所加大,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其三,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力度。稳基建稳投资背景下,3.65万亿新增额度与5000多亿结存额度齐发力,全年专项债发行超4万亿,并进一步扩大募投领域,将消费、新基建、新能源纳入募投范围。其四,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常态化财政直达资金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年直达资金规模达4万亿、较2021年增长超万亿,且支出重点向基层倾斜;同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同比增幅达18%,省级财政也最大限度下沉财力,有力支撑基层“三保”。

三、2023年财政政策需加力提效,六大方面有效支持经济稳定复苏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依然较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我认为,2023年财政政策需坚持扩张取向,通过制定多层级、有针对性的措施持续聚焦公共风险防范化解,并在腾挪可利用财政空间的基础上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可重点围绕六大方面有效支持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在财政支出强度、推动财力下沉、专项债投资拉动上进一步加力,同时在税费支持政策、财政支出结构、政策配合上持续提效。

其一,适度增加中央政府部门杠杆,小幅提高赤字率水平至3.0%-3.2%。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相对较低,仍有一定举债空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要求下,2023年赤字率可小幅上升至3.0%-3.2%。同时,考虑到地方财政尤其是基层财政持续承压,中央政府可适当加大加杠杆力度,国债净融资可上升至3万亿左右,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必要时也可灵活启动特别国债,为基建及基层“三保”提供支持。

其二,适当提高地方债新增额度,并优化一般债与专项债结构。稳基建背景下,地方债可继续合理扩容,并进一步优化债券结构。考虑到土地财政弱化下政府性基金大幅减收拖累地方财力,且地方财政支出端刚性仍较强,可适当提高地方财政赤字比重,提升新增一般债额度至0.9万亿左右;同时考虑到财政紧平衡下基建领域仍面临较大资金缺口,稳投资压力下新增专项债额度可继续保持高位,小幅上升至3.8万亿左右。整体看,地方债新增额度可上升至4.7万亿左右。

其三,提升专项债使用效率,进一步用好用足,加大专项债撬动杠杆。目前专项债对基建投资的拉动仍显不足,主要与新开工项目占比不高、存量项目撬动效应边际减弱、疫情扰动下项目开工建设进度不及预期、专项债作资本金比例不高、市场化融资较少等有关。后续需进一步用好用足,一是支持范围及项目储备可向投资拉动大的领域倾斜,二是适当提高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比例并扩大资本金应用范围,三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此外还需强化全周期管理,避免闲置挪用等问题,提升政府“债务-资产”转化效率。

其四,继续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提升财政政策施策精准性和针对性。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空前,但疫情冲击下大量企业注销、未能受益,且目前留抵退税政策实施中仍面临一定问题,如未纳入新设企业、行业划分标准单一、监管审批待加强等,影响政策实际效果。在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情况下,延续相关税费支持政策仍有必要,且当前疫情形势好转、市场主体活跃度提升为政策执行创造了良好基础,可通过延续留抵退税政策、扩大政策惠及范围、提高政策落地的及时性与精准性等,呵护微观主体;同时,对于阶段性减免措施需考虑接续问题,平缓政策退坡力度,稳定市场预期。

其五,着力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支持扩大内需。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次提到“内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将是后续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政府部门而言,可通过专项债、REITs、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带动有效投资,并完善仓储、物流等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企业部门看,可进一步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并继续对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措施,稳住就业、保障居民收入来源。从居民部门看,可通过投放消费券、财政补贴等拉动改善性和基础性消费,同时可积极推行房地产、汽车等主要领域的税收减免,并推动新一轮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

其六,用好贴息等准财政工具,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22年两批共7399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快速落地,有效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可继续结合稳基建稳投资需求,适当扩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并扩大支持范围。同时,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担保、奖励资金等支持优质项目,促使项目加速落地,带动有效投资持续增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