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浙北乡村手艺人坚守四十余载:刨磨之间“箍”就匠心

浙北乡村手艺人坚守四十余载:刨磨之间“箍”就匠心

“嗤嗤……嗤嗤……”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湾里村,箍桶40余年的老师傅沈跃炳正在给一个木桶进行打磨。

木桶作为一种容器,在中国使用的历史已达千年之久。起初,木桶只是盛水舀水的容器,发展到后来用来洗澡、洗脚,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具,于是出现了一种职业,就是箍桶匠。

由于做木桶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再加上木桶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漏水等问题需要处理,因此只有技术比较好的木匠才能做箍桶匠。

从11岁开始,沈跃炳便和同是箍桶匠的父亲学习箍桶技术,耳濡目染加上实践操作,沈跃炳很快熟练掌握了包括木料和毛竹及金属材质的选择、用料计算、各种木质成品的制作及维修、木工工具的保养及维修在内的各项箍桶技能。

浙北乡村手艺人坚守四十余载:刨磨之间“箍”就匠心

一把木工锯利落地在水杉木段料上来回锯,得到合适长短之后,再用劈板刀将木料分成厚度一致的毛坯,然后将坯块加工拼接,最后打磨抛光,进行油漆养护,一个崭新的木桶就诞生了。

“箍桶是个手艺活,分毫不能马虎,要做到盛水时滴水不漏,这是最起码的标准。”沈跃炳说。

制作一只木桶,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还要有精准的判断能力,而沈跃炳在段料加工上光凭肉眼就能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如此熟练的技艺,离不开沈跃炳长期以来的努力。

随着沈跃炳的箍桶技术逐渐成熟,来找他定做木桶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箍桶师傅。

在沈跃炳店里的一角,堆放着他最近做的面桶、盒子盘、斗、锅盖等箍桶制品。“村里有人结婚,会来找我制作新官斗,新官斗是婚嫁的必需品。”沈跃炳说。

旧时,女儿出嫁时必备的嫁妆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木桶,如存放糖果点心用的托盘、洗脚用的脚盆、打水用的吊桶、洗衣用的捣衣盆、储存粮食用的米桶……木桶里,流淌着一生的祝福。

然而,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笨重的木桶逐渐被人们用塑料桶或不锈钢桶取代,箍桶匠这个职业也逐渐减少。

“跟塑料桶相比,木桶的抗菌防腐能力强,还不易吸附脏物,做好一个木桶,能用至少30年。”沈跃炳说,当然,他也承认在一些用途上,木桶确实有其局限性。

谈及箍桶手艺的传承,沈跃炳遗憾地说,他的儿子并没有继承他的手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木作的少了,也定不下心。”他说。

然而,沈跃炳表示,作为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技术的传承人,他愿意在各项文化活动上进行现场展示,尽力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到箍桶技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