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待兄弟姐妹?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待兄弟姐妹?

朱元璋一家曾经在元末连饭都吃不起,其父朱世珍,母陈氏更是被活活饿死,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在底层垂死挣扎的最为底层的家庭,会在日后成为全天下最为尊贵的皇族,享受着天下人的臣服与供养。

可以说,朱元璋一家的境遇,完美的向世人证明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实性。

当然,朱元璋称帝之时,他的那些兄弟姐妹早已不在,或早夭,或饿死,或病死。不过,他们虽未能在生前享受到荣华富贵,但朱元璋却给予了他们极尽的死后哀荣,其后人更是跟着明朝,享尽二百余年的荣华富贵

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生有四子二女,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幺弟。除朱元璋外,三子分别是长兄朱兴隆、次兄朱兴盛、三哥朱兴祖;二女分别是朱氏、朱佛女



首先,朱元璋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兄弟曾经那土的掉渣的名字,改成非常高大上的名字:长兄朱重五改名朱兴隆,次兄朱重六改名朱兴盛,三哥朱重七改名朱兴祖。之后,朱元璋就下诏对TA们进行追封,是男的封王,女的封公主,朱兴隆被追封为南昌王;朱兴盛被追封为盱眙王;朱兴祖被追封为临淮王;朱氏被追封为太原长公主;朱佛女被追封为曹国长公主。

其次,朱元璋念及亲情,对这些哥哥姐姐们留下来的侄子和外甥,也是厚待有加,或追赠为王,或封藩王。

长兄朱兴隆。朱兴隆生有二子:长子朱圣保,早逝,朱元璋追封其为山阳王。次子朱文正,他是朱元璋侄子辈中最有本身,最受器重的,在洪都保卫战中,他曾坐镇洪都这一孤城,仅靠数千人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继而一战成名。原本,凭借着他的战功,再加上他与朱元璋的关系,日后必会被委以重任。可是,朱文正却在打败陈友谅后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心生怨气的他,遂失常度,任部将掠夺其下妻女,并意欲投靠张士诚。


而后,此时被朱元璋得知,震怒的朱元璋遂亲自赶往洪都,下令将其罢官软禁,最后朱文正郁郁而终。当然,朱元璋还是念及朱文正的功绩,所以在开国后,并册封其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成为明朝唯一非嫡系皇族的藩王。

次兄朱兴盛。朱兴盛有一子,名朱旺,不幸早卒。朱元璋开国后,追封侄朱旺为昭信王,葬安徽凤阳明皇陵。

三哥朱兴祖。朱兴祖无子嗣。其本人在明朝建立后,被追封临淮王。

长姐朱氏。朱氏无子嗣。关于朱氏,她的获封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据说朱元璋起事之初,兵败被元兵追杀,逃至长姐家寻求庇护。可长姐却因怕受连累,居然拒绝朱元璋在其家中躲藏,狠心的将他拒之门外,朱元璋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朱元璋建国之初,追封了家中的兄、姐、侄子和外甥,但就是唯独不给长姐家中追封。



直到洪武三年,因曹国公李文忠(二姐曹国长公主的儿子)回乡祭奠母亲,看到其姨母夫妇(大姐太原长公主)灵柩,因无人打理,已是破旧不堪。于是心生不忍的他,就上书奏请朱元璋开恩,希望朱元璋追封其姨母家。而后,朱元璋碍于脸面,只得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封长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让人前往好生打理。

二姐朱佛女。朱佛女,她是朱元璋最为尊敬的姐姐,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惟有二姐夫李贞家还能吃得饱饭,而此时李贞是经常接济朱元璋家,因此对于二姐家,朱元璋很是感恩。由此,自1368年称帝以后,朱元璋就对姐夫李贞一家格外照顾,而因二姐早逝,对于这种感恩,朱元璋是悉数将其回报于姐夫李贞身上。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后,不但册封其为“恩亲侯、驸马都尉”,还赐其 “敕免常朝,赞拜不名”之权,并允许他穿五爪金龙的龙袍。洪武三年,朱元璋又再次加封其为“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对于这位称帝后,仅存的长辈,朱元璋是打心眼里的尊敬李贞,彼时李贞年纪大了以后,朱元璋为了方便每天都能看到李贞,就把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而后是经常的去李贞家,陪他说话聊天。

洪武十一年(1378年),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是悲痛不已,下令为其“辍朝三日”,并“车驾临奠”。此外,还追封其为“陇西王”,谥“恭献”,并赠李贞家“三世皆王爵”。



而李贞生有一子,名李文忠。作为朱元璋仅有的一位外甥,再加上朱元璋对李家又是格外照顾,所以李文忠可谓是受尽恩宠。李文忠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对其是十分宠信,十九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他统帅自己的亲军。而后,在朱元璋有意无意的安排下,他常常跟随徐达、常遇春、傅友德等名将,以监军的身份随其出征,赚取战功。

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在跟随徐达北征北元,大胜而归。朱元璋以此为理由,封其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授予世袭凭证。洪武十七年(1384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六岁。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其为岐阳王,谥号武靖,并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朱元璋对自己哥哥、姐姐、侄子和外甥都是十分厚待的,即使是像大姐这般曾经亏待于他,他最后也是对其进行追封,给予她死后哀荣。而对于曾经厚待于他的二姐,朱元璋更是给予他们厚报,李家三世为王爵,其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悉数追封为王,世袭曹国公爵。

总得说,朱元璋对亲人是厚待的,未有半点亏欠。

大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又名兴宗,字国瑞,朱姓,淮西濠州(安徽凤阳)人氏,元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生于濠州太平乡孤庄村,初名重八。

太祖之父名朱五四、母为陈氏,两人老实懦弱、厚道谦和,一辈子都是以帮田主开荒拓土,佃种土地为生。但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把田地从荒地种成良田后,田主常常以加租或者夺佃赶走他们。一家人没有办法,只得搬到别的地方,继续为新的田主开荒,佃种土地。朱五四和陈氏半生辛苦,临老时一块地也没有置办下,只得到人间无尽的风霜,和那流不尽的眼泪。

朱五四和陈氏在生下朱重八前,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们分别起名重四、重六、重七,女儿们则在很小的时候就送到王家、李家去当童养媳。另外,朱五四的兄长朱五一也住在濠州附近,两家相互间还有来往,朱五一有四个儿子,是朱重八的堂兄,分别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

朱重八自出生起,就一直居住在太平乡孤庄村,后来,他的大哥朱重四娶亲成家,并先后生下两子一女。两个姐姐早早就当了童养媳,大姐嫁给了王七一,二姐嫁给了李贞。三哥朱重七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入赘他人,成了上门女婿。所以在朱重八稍长的时候,朱家只剩下朱五四、陈氏夫妇,朱重四夫妻及儿女,朱重六、朱重八兄弟俩,一共九口人。

朱重八幼年时,朱五四咬着牙攒下一点钱,让他上了一年的私塾。但后来家里实在没有余钱了,朱重八只好回到家中,给田主刘德家放牛,用稚嫩的肩膀和辛苦的劳作为家中分担自己那一份责任。

如果没有后来的天灾和疫病的话,朱重八很大概率将会延续父兄走过的路,开始辛苦劳作、积攒微薄财产,过几年后迎娶一个同样家境的女子,然后生儿育女,最后成为一个和父亲朱五四一样终生不得片刻休息的贫苦农民,佃种着某个豪强田主的土地,一生辛劳也摆脱不掉艰辛、卑微、穷困的命运,直至到老。

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西大旱,濠州数月没有下雨,土地全部荒芜,颗粒无收。大旱之后紧接着又是蝗灾、瘟疫爆发,已经断粮多日的贫民百姓经不住这接二连三的天灾打击,在病饿中纷纷死去。而原本虽贫穷艰辛、但总还能平静生活的朱家也无法继续支撑,在接踵而至的大旱、蝗灾、瘟疫中将往年全家节衣缩食、辛苦劳作攒下的一点点积蓄全部消耗殆尽,生活顿时陷入极度困顿之中。

失去了赖以维持生活的口粮和微薄的积蓄之后,朱家人也和其他乡亲们一样,迅速遭到了疫病和饥饿的折磨,不过短短半个月,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朱圣保(当时还没有名字,圣保这个名字是太祖登基后赐予侄子的)接连因病或者因饥饿而去世,朱家只剩下了十七岁的朱重八、以及他的二哥朱重六,还有大嫂王氏和她尚存的一儿一女,境遇实在是悲惨至极。————《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御制皇陵碑)

为了安葬去世的亲人,朱重六和朱重八兄弟俩只得向田主刘德去央求,请他看在朱家人为他种了这么多年田,开了这么多年荒的辛苦情面上,能够赐给一块小小的土地,来安葬去世的父母、大哥。

没想刘德吝啬无比、又刻薄无情,非但没有给土地,还把兄弟俩臭骂一顿,丝毫不念及旧情。重八兄弟俩悲愤痛苦,又无计可施,只能大哭不已,简直沮丧到了极点。

幸好此时刘德之兄刘继祖听到门外有哭声,出门询问后得知朱家兄弟的事情,便慷慨地把自己名下的一小块地无偿送给兄弟俩作为坟地,这才使得重六和重八兄弟能够把亲人安葬,不至于死无葬身之所。

因为灾荒和瘟疫,朱家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安葬好去世的亲人后,大嫂王氏为了活命,带着仅剩的一儿一女,在万般无奈下返回娘家,重六和重八兄随后也挥泪告别破败的老屋,各自逃命,期盼着能够在这大荒之年活下去。分手之前,兄弟俩抱头痛哭,互相鼓励对方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然后两人依依不舍挥手而别,渐行渐远,直到再也看不见对方。而这一别,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朱重六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御制皇陵碑)

在之后的日子里,十七岁的朱重八四处漂泊流浪,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云游四方,卑微而顽强地挣扎着活在社会底层中。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为幼年伙伴汤和的邀请,还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的朱重八奔赴濠州城,投身于濠州豪强郭子兴,参加了他领导的红巾军。在此后的作战中,朱重八凭借勇猛、机灵、诚实,迅速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逐步提升在军中的地位,从亲兵到十夫长、镇抚、千户、总兵官,郭子兴还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后来亲生女儿郭氏也嫁给了他),并给他改名为朱兴宗,字国瑞,后来又改名朱元璋。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朱元璋奉命南下,攻克了重镇滁州,郭子兴让朱元璋驻守滁州,统管地方军务。当年的孤儿朱重八终于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走出了统一天下的第一步。

生活初步安定、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之后,朱元璋开始多方打探,寻找失散的亲人们。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得知四弟已经出人头地、并在四处找寻亲人的消息后,惊喜万分地带着儿女赶到滁州来投奔。十二月,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也得到了消息,带着儿子前来投奔。和家人已经分别十年的朱元璋悲喜交加,和大嫂、姐夫、侄儿侄女、外甥含泪相见,述说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

在和大嫂和姐夫的交谈中,朱元璋得知因为世道艰难、灾祸横行,自己的大姐、大姐夫、二姐、二哥(还有分别后所娶的二嫂)、入赘他人家的三哥及三嫂,都已经在乱世中离开了人世。二哥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也由于衣食无着而夭折了。朱元璋因此唏嘘流泪,为哥嫂及侄子们的不幸命运而黯然神伤。————《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御制皇陵碑)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得知消息,当年同住在濠州的伯父朱五一全家,除了四堂兄朱重五的妻子田氏和她的女儿之外,也都在天灾和乱世的摧残下全部去世了。于是朱元璋立即派人去寻找堂嫂田氏和堂侄女。还好,她们母女被派来的使者寻找到并送往滁州,得以安身立命。

这些朱家的亲人们,都被朱元璋妥善安置奉养,其中侄子被赐名为朱文正,外甥被赐名为李文忠,让他们随军中的儒学文士学习,稍长之后又让他们进入军中,随自己征战。朱文正和李文忠跟随叔父(舅父)征伐疆场、身先士卒、战功赫赫,先后担任过朱元璋麾下的最高军事长官——大都督府大都督。

经过十六年的艰苦奋斗,当年太平乡孤庄村的贫苦佃农之子朱元璋,终于得以消灭群雄、驱逐蒙元、席卷四海、一统江山,成为新一代天下至尊。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前龙凤政权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吴王朱元璋在群臣的簇拥下,身穿皇帝衮服抵达应天(南京)南郊祭坛。在向昊天上帝宣读祝文、汇报十六年来的成就后,朱元璋正式向天下宣布自己即位称帝、建立新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的谕旨。这就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

太祖登基称帝之后,除了自己的妻妾子女之外,他尚在世的亲人只剩下大嫂王氏、二姐夫李贞、堂嫂田氏、外甥李文忠、侄孙朱守谦、侄女(大嫂王氏之女)、堂侄女(堂嫂田氏之女)七人而已(朱守谦之父、太祖的亲侄子朱文正,因为立下守卫洪都大功后居功自傲、又怨恨太祖未及时封赏而欲谋反,被太祖处罚软禁后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抑郁而亡,没有看到大明建国)。而太祖的父母、三位兄长和两位姐姐,都是早早亡于乱世中,没有亲眼看见他登基称帝、成为天下至尊。

太祖登基后,在儒臣们的建议下,按照皇家礼仪制度追封四代先祖为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追尊为德祖玄皇帝;曾祖朱四九追尊为懿祖恒皇帝;祖父朱初一追尊为熙祖裕皇帝;父亲朱五四改名朱世珍、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四代祖先的妻子都追尊为皇后。

其他早逝的亲人,太祖也一一加以追赠:大哥朱重四改名为朱兴隆,追赠南昌王;二哥朱重六改名为朱兴盛,追赠盱眙王;三哥朱重七改名为朱兴祖,追赠临淮王。大哥早夭的长子赐名为朱圣保,追赠山阳王;二哥早夭的儿子赐名为朱旺,追赠昭信王。大姐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二姐追封为曹国长公主,大姐夫王七一追赠为驸马都尉。

太祖的伯父朱五一一家,也得到了追赠:伯父朱五一追赠为寿春王;堂兄朱重一追赠为霍丘王;堂兄朱重二追赠为下蔡王;堂兄朱重三追赠为安丰王;堂兄朱重五追赠为蒙城王。堂侄(朱重一之子)朱赛哥追赠为高沙王、朱铁哥为宝应王;堂侄(朱重三的儿子)朱转追赠为六安王、朱记追赠为来安王、朱臊追赠为都梁王、朱润追赠为英山王。

为四代祖先和诸兄、伯父、诸堂兄、诸侄、诸堂侄各自追尊、追赠帝号和王爵后,太祖又在盱眙修造祖陵、在凤阳修造皇陵,将高祖、曾祖、祖父安葬于祖陵(衣冠墓),将父母重新安葬于皇陵,伯父、三位兄长、四位堂兄及诸侄、诸堂侄都陪葬于皇陵。

逝去的亲人们得到了身后的尊崇,在世的亲人们太祖也没有忘记,一一加封,让他们安享富贵荣华:

大嫂王氏,封为南昌王妃,携孙子朱守谦居住于京师(南京),恩养有加。朱守谦前往广西就藩时,南昌王妃随孙子一同前往。洪武十六年(1383年),南昌王妃去世,归葬中都皇陵,和丈夫朱兴隆(重四)合葬在南昌王陵。

二姐夫李贞,起初被太祖封授为“恩亲侯、驸马都尉”。洪武三年(1370年),李贞被加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晋爵曹国公,尊崇至极。洪武十一年(1378年),曹国公李贞去世,太祖追赠其为“陇西恭献王”,并辍朝三日致哀,亲临葬礼致奠,李贞三世祖先都被追赠王爵。

堂嫂田氏,被册封为蒙城王妃,荣养于京师,厚加恩遇。洪武初年(时年不详),蒙城王妃去世。

外甥李文忠,大明建国后先后被授予偏将军、征虏左副将军等职,率军北征、征讨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大破北元,攻克北元国都应昌,俘获元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北元将相官属数百人,并缴获玉玺、金宝、玉册等。捷报传往京师后太祖大喜,亲临奉天门接受朝贺。李文忠因此功被太祖加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晋爵曹国公(和其父李贞爵号一样)。洪武十二年(1379年),李文忠任大都督府大都督,成为大明军中第一人。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太祖亲祭文致哀,追封李文忠为“岐阳武靖王”,配享太庙,功臣庙中挂像祭祀,排名第三。

侄孙朱守谦,洪武三年(1370年)被册立为靖江王,车马仪仗、采邑禄田皆与皇子一视同仁。洪武九年(1376年),朱守谦奉祖母南昌王妃前往广西桂林府就藩。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为朱守谦在藩地性情乖戾,阴贼险狠,所以太祖把他废为庶人,让他回凤阳种田,以磨砺其意志力。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恢复他的王爵,改封云南。不过在云南朱守谦故态复发、横征暴敛,导致云南军民怨声四起。太祖只得又把他召回京师,废黜王爵,安置在凤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守谦在凤阳老家去世。太祖念亲亲之谊,不忍大哥南昌王一系断绝爵禄,于是把朱守谦之子朱赞仪册封为靖江世子,留在京师加以教导。建文二年(1400年),朱赞仪袭封靖江王,永乐元年(1403年)就藩桂林府。此后靖江王在桂林藩地世袭了十代十三王,历二百四十三年。靖江王是明代唯一一家不是太祖直系子孙后代的藩王。

两个侄女(堂侄女),亲侄女(大嫂南昌王妃的女儿)被册封为福成公主,堂侄女(堂嫂蒙城王妃的女儿)被册封为庆阳公主。福成公主下嫁王克恭,庆阳公主下嫁黄琛,二人皆被授予驸马都尉之职。王克恭先任福建行省参政,后任福州卫指挥使。黄琛先任龙江翼守御千户,后任淮安卫指挥使。

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礼部官员上奏太祖:“依礼制,皇侄女不宜称公主,请改封郡主;克恭、琛当缴还驸马都尉诰命、止称本官。”太祖回复:“朕惟此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其称公主驸马如故。”于是福成公主、庆阳公主的称号终身不变。

以上七人,就是太祖登基称帝时,尚存于世的亲人。太祖对他们优渥恩养,厚加赏赐,亲亲之谊深厚。太祖从一个社会底层的卑微小民,成长为天下至尊,对早逝的亲人尊崇备至,对尚存于世的亲人们恩恩奉养,可谓不忘根本,他早逝的父母、兄长、姐姐的在天之灵有知,一定是欣慰无比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

Copyright © 2022 奇宝库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