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马上评|知名编剧也被坑,翡翠线上生意为何骗局频现

马上评|知名编剧也被坑,翡翠线上生意为何骗局频现

马上评

近日,知名编剧于正微博发文分享自己买翡翠被骗的经历,称自己前几天在小红书上看中一款品相晶莹透亮的高冰翡翠,下单后收到的东西却是粗豆(低档翡翠),完全货不对板,售后卖家在没有告知买主的情况下赖账说定制不能退钱。“我们的谈话里从来没有定制一说。”于正称已经此事反映给工商部门处理。

几天后,于正在微博再度发文更新维权进展,称骗子已经退钱,“维权要取证特别难,我这次能全身而退主要因为是公众人物,算是个例,无参考价值。”还劝告网友不要在网上购买任何珠宝玉石,一切定制的翡翠全是坑。

事实上,近年来网购翡翠“翻车”事件屡见不鲜。有媒体报道,随着网络平台上玉石生意的火爆,背后销售套路也越来越真假难辨,消费者花数千元买的翡翠产品成本价可能不到几十元,同时还存在犯罪团伙利用网络直播虚假销售缅甸翡翠玉石、甚至设局诈骗的现象。与之相对的,是无数消费者踩中不良商家精心设置的陷阱而陷入维权无门的境地。网购翡翠的套路究竟有多深,为何翡翠玉石的线上生意会成为骗局频现的高发地带?

翡翠直播间上演无间道,坑人全靠飙演技

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给翡翠行业带来新的生机,翡翠电商生意在2018-2020年经历了爆发性增长,2021年交易总额达到了惊人的2500亿元。与之相伴的,则是层出不穷的网购翡翠骗局以及无数被坑的消费者。

类似编剧于正的遭遇是网购翡翠最常见的骗局之一,货不对板。卖家发的货与宣传图或直播间实物完全不一样。还有很多翡翠直播间会利用平台美颜技术或美化光源给翡翠“开美颜”,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翡翠的成色天差地别,价格也相差悬殊,因此翡翠行业也有句话叫“灯下不看玉”。

其次,翡翠卖家的退货条件往往会设置地非常苛刻,甚至会直接公告:由于翡翠的特殊性,一旦购买就不退不换。有些翡翠原石商家还会宣称自己家有玉石加工厂,反复诱导顾客切开定制,然后再把顾客看中的原石换成价位更低的材质进行加工,这样一来顾客根本无法确认到手的货是否就是自己当初看中的那块原石,也无法再退款了。

第三种销售漏洞则是在鉴定证书上做文章,有些卖家会提供虚假的翡翠鉴定证书,让消费者误以为购买的是正品翡翠,实际上是假的。而且就算是货真价实的证书,也有很多漏洞可以钻。因为珠宝玉石首饰鉴定证书一般只会写明品种,重量,形状、颜色等,不会写清是否有瑕疵、裂痕等。因此某些翡翠商家宣传时只说保真,但不说是否有瑕疵裂痕。事实上,翡翠有瑕疵裂痕的话价值是会大打折损的。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市面上的珠宝玉石检测机构鱼龙混杂,有些商家会找一些并不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证书,鉴定结果没有多少参考意义。目前来说,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最为权威的标准是CNAS和CMA。前者是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统一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CMA则是中国计量认证的简称。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可靠性进行的一种全面的认证及评价。因此消费者们查看翡翠鉴定证书时一定要认准这两个标志,确认出具证书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够具备正规资质。

上述还只是翡翠成品交易可能踩到的坑,更疯狂的是“赌石”。“赌石”指的是翡翠原石的一种交易方式,一块未经切开、有着风化皮包裹的翡翠原石,谁也无法预料内里价值究竟几何,必须切割后才能知道真正价值,而其中蕴含的以极小成本博得一夜暴富的机遇,吸引无数人为之疯狂。业内有句话来形容赌石交易的惊险和戏剧性:“一刀穷,一刀富,一刀披麻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赌石一刀下去后,要么一夜暴富,要么倾家荡产,碰上心态不好的,赌到最后可能走上了绝路。

赌石界的传奇原石“大玉王”,最初在场口(即翡翠原产地)估价仅为4000万人民币,2007年切开后,行家估算价值居然超过了20亿人民币,即使是最差的碎料也售得了2560万人民币。

但靠着赌石一夜发家的故事终究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无数人在赌石上栽了大跟头。2019年,河北省霸州市一知名钢铁企业董事长马某波赌石,花了8000万元买了块18公斤重的翡翠原石,切开后发现,这一玉石市场价仅在437万元左右,7563万瞬间打了水漂。

如今的网络翡翠交易除了翡翠成品交易,另一大类便是原石交易。网购翡翠原石骗局目前已经进阶成各种精心设计的“无间道”。据媒体报道,有些翡翠直播间会安排若干客服人员当托制造抢购翡翠原石的假象,然后引诱消费者购买翡翠原石并付款。次日,再安排人员假扮珠宝商收购前一晚出售的翡翠原石,称消费者在直播间购得的翡翠原石“切涨”(指翡翠原石切开后,比原石本身估值更高),让消费者获利。之后引诱消费者去直播间继续购买更多、更高价的翡翠原石,但假珠宝商却不收了,称消费者买到的翡翠原石“切跌”(指翡翠原石切开后,比原石本身估值更低),让其相信翡翠原石“切跌”遭受的损失系正常商业行为所致,只能自认倒霉,吃了这个哑巴亏。

翡翠生意,买的没有卖的精

翡翠作为中国人喜爱的玉石品种之一,实质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纤维状集合体,因为是由缅甸经云南传入,古人习惯将其称为“缅甸玉”。到了明清两代,翡翠工艺品在中国开始流行,明朝正式以“翡翠”这种鸟的名称为缅甸玉命名。

不过在清中后期之前,翡翠并不受人重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但到了18世纪末,由于皇室的青睐,优质翡翠的价值逐渐超过了和田玉,成为最昂贵的玉石品种。

到了现代,国内翡翠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云南瑞丽、广东佛山、广东揭阳等几大主要的翡翠加工批发集散地。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范围内共有6.2万家翡翠相关企业。其中比较知名的珠宝翡翠经营主体有园博珠宝寄售回收、有翡珠宝、嘉嘉乐珠宝、文曲星翡翠等,知名翡翠品牌则包括了七彩云南、东方金钰、传世翡翠等。

翡翠开采利用的历史不算久,而关于翡翠价值的估价标准也是在近几十年才逐渐成型。一般来标准主要有三,一是看“种”,二是看“水”,三是看“色”。所谓“种”,指的是翡翠的质地。也就是它的结晶体粗细及结构致密程度。“种”越好的翡翠越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比如久戴后变色)。而“水”指的是翡翠的透明度,透明度越高显得越晶莹透亮的翡翠越好,其中的极品者被称为“玻璃地”。至于“色”则是指翡翠的颜色。此外,影响翡翠价格的因素还有底(杂质含量)和工(做工)等。这里面的名目每单拆一项都可以分出十几类,是一套十分复杂的判断标准,对行家来说尚且要仔细分辨,更别提玉石知识匮乏的普通人。

由于成色、品种的不同,翡翠价格跨度极大,便宜的白菜价,贵的则直达上亿水平。曾经给慈禧太后陪葬的翡翠西瓜,当时价值600万两白银,现在估价已经超过6亿人民币。2014年佳士得拍卖行拍出的缅甸天然翡翠手镯成交价为40,440,000港元(约合3650万人民币)。

价格跨度极大的翡翠生意产生了巨大的牟利空间。对于不懂行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很容易因为玉石赏鉴水平浅显而被不良商家忽悠,用虚高价格买了低档货。而线上交易的兴起,更是为翡翠生意蒙上了一层难以分辨的“遮羞布”,增加了交易的风险性。

至于盛行的网络“赌石”交易,更是一场踩坑率极高的“游戏”。很多人不知道的真相是,目前在翡翠玉石市场,高档优质的翡翠早就是稀缺货。因为国内翡翠全靠缅甸进口,而缅甸在这几年在控制翡翠老矿开采,原本只有5%存量的高端货源被切断,导致市场上高档翡翠供不应求。

而一块原石从缅甸开采后,要经过缅甸本地矿产主、缅甸本地翡翠商、国内翡翠商、国内中小商家之手,期间不知经行家转手多少次,最终才能流向线上渠道,落到国内赌石玩家手中,普通人捡漏的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在笔者看来,普通人通过网络“赌石”实现一朝暴富的神话堪比天方夜谭。至于普通消费者想要买到靠谱的翡翠成品,可行的建议则是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商家,线上购买时谨慎选择支付方式,选择正规的支付平台和保障机构,避免支付风险。当然更好的方式是通过线下渠道去品牌知名度较大的实体店购买,这样才能保证到手的翡翠是“所见即所得”。而且品牌实体店相比网上直播间,与客户交易更趋近于多次博弈,需要提供优质商品和良好服务来获得口碑,扩大客户规模,售假的概率比网络直播间小,负面成本也更大。同时付款前应该检查翡翠的证书和检测报告,了解检测机构是否权威,确保证书和报告是真实有效的。此外,有些商家还会提供为期两到三天的鉴赏期,如果不满意则可退货退款,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充足的抉择空间。

有句老话曾说:“玉不过手,金不离目”。其实翡翠消费跟黄金消费类似,购买前应该要综合考虑商家信誉、翡翠知识、鉴定证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亲眼选购,才能避免踩坑,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