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深化改革与化解金融风险要“两条腿走路”贷款信贷三农农信社农村信用社

深化改革与化解金融风险要“两条腿走路”贷款信贷三农农信社农村信用社

本报记者 吕红星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永恒的主题。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中小微企业纾困等重点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体制机制相对滞后、管理体系相对老化等原因,一些农村信用社日益呈现出高风险态势。

存量风险需要优先解决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融保险研究室主任龙文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面临自身经营财务收支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存贷款利差是农村信用社主要收入来源,在利率市场化越来越明显的当下,存贷款利差必然会缩小,农村信用社资金价格优势不明显,再加上成本增加和不良贷款防控压力增大,其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贷款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纵观近四年,企业贷款平均利率由2019年的5.30%,一路下降到2020年的4.71%、2021年的4.61%和2022年的4.17%。在资产端收益下降和负债端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下,以传统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大考验。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农村县域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水平,由此出现的农户多头贷款、金融机构同质竞争、存贷款利率定价不合理等现象形成了潜在的风险点,进一步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其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小微企业相对于其他大型企业,更容易受到经济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农信社资产负债规模一般都较小,一旦金融市场出现货币政策的变化等风吹草动,极易波及农村信用社,其自身的可用资源难以应付客户短时间挤兑,进而带来流动性风险,甚至可能引发较大规模的支付风险。”龙文军表示。

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要求尽量做到信贷不出县、资金不出省。

“这使得本就经营范围狭小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受到了进一步约束,收入来源减少。随着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日益严格,农村信用社系统业务流程愈加谨慎、繁琐,客户群体逐渐减少,对优质客户的吸引能力变弱,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减弱。”叶银丹表示。

叶银丹认为,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有待改善,存量风险较高。目前,各地农信机构经营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下级行社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同时,涉农信贷资产的整体质量不高,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叶银丹看来,上述问题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一方面,农业是弱质性产业,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较大,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交织进一步增加了农信社风险管理成本,阻碍农信社获得稳定预期现金流,弱化财务可持续性,同时贷款集中度高,不利于风险分散;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业务增量不一定能提升整体利润水平,甚至可能导致额外的信贷分销成本,使之难以实现成本效率。

“当前,农村信用社还存在金融创新力度弱、人才建设力量不强的问题,但是存量风险最需要优先解决。处理存量风险是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前提条件,对减轻历史包袱、保障改制后的机构健康运转都有积极作用。”叶银丹表示。

以全方位体制改革化解各种风险

在龙文军看来,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牢牢坚持服务“三农”的使命,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与其他银行开展差异化竞争,打造以服务“三农”为主的股权结构,坚决防止“进城离乡”现象,主动对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另一方面,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推进各类业务。在产品创新上,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产品快捷灵活的优势,提升吸引力;在渠道创新上,打造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在机制创新上,完善审批机制,改进流程,打造适应新型“三农”需求的金融服务机制。

叶银丹认为,建立健全农信社风险治理机制,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应强化信贷审批环节管理,切实提升新增贷款发放质量,加快风险资产清理处置,逐步优化资产结构。

第二,完善农信社的风险治理机制,加快金融科技监管的创新运用。监管部门要全面摸底农信机构整体风险水平,加强对高风险农信社的跟踪监督和现场指导,严格信息披露要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应对预案,提升风险化解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农信社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强化金融风险应对能力。建议由财政资金建立专门的地方金融风险稳定基金,对“三农”业务予以一定的风险补偿,以提升农信机构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

“要进一步提升农信社的管理质量。要主动控制风险,关注财务管理等风险点,建立健全覆盖全部流程、全部人员和业务的全风险管理体系;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强化以资本管理为先导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严防挤兑事件的发生。同时,要对农信社进行特殊化监管。监管机构应根据农信社的营业规模对其风险程度进行评级,以此作为差异化监管依据,并对不同贷款种类设立差别贷款要求,放宽贷款利率和不良贷款率限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将不良贷款控制在合理范围,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活水’。”龙文军进一步强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