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曾期待湖北高瞻远瞩稳扎稳打,改革先锋、经济学泰斗厉以宁逝世张培刚科学家经济学家

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曾期待湖北高瞻远瞩稳扎稳打,改革先锋、经济学泰斗厉以宁逝世张培刚科学家经济学家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出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厉以宁曾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称他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图源:北京大学官网

研究经济学超70载

曾坐20年“冷板凳”

厉以宁1930年生于江苏南京,与北大结缘颇深,研究经济学超过70载。1951年7月厉以宁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罗志如、赵迺抟、周炳琳、陈振汉等,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他一手创办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高端金融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厉以宁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曾获得包括“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此外,他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即便满头白发,他仍坚守在北大的讲台上。截至2月27日晚,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官网中,厉以宁还是全职教授。

早在2015年,有熟悉厉以宁的人士说,“他的行程安排甚至比年轻人还要满,几乎每天都有工作,简直是工作狂。”彼时,厉以宁已经是85岁高龄,还带博士生、著书、演讲、主持相关法律起草。

在上世纪那段特殊的年代,厉以宁觉得很难施展抱负,便在系资料室从事编译工作,一干就是20年。在这段冷清寂寞的时光,他镇静自如地吸收中外经济学的知识,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进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厉以宁曾表示“它是我大学毕业后的又一个知识积累阶段,它使我在大学所学的东西得到了进一步充实,视野进一步拓宽。”

从“厉股份”到“厉城镇”

他曾饱受争议

作为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代表人物,厉以宁的学者生涯充满争鸣。

1980年,厉以宁第一次提出“股份制”。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企业,而这主要是产权不明确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产权改革,要通过股份制来实现。对他的观点,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直到2009年11月,厉以宁因提出“股份制”获得经济理论创新奖。

彼时,组委会如此评价他的理论:“股份制”是上世纪80年代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营权主导改革和产权主导改革的讨论中,引领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了所有制改革,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发轫,完善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体系建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全面、深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厉股份”、“厉民营”再到后来的“厉城镇”……厉以宁曾笑称没有一个称谓能完全概括他的学术思想。但毫无疑问,他是中国最著名、最能影响决策的经济学家之一,针对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都给出过中肯建议和意见。

向上为深化改革提供助力,向下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厉以宁每次发表的观点和言论总会引起社会各界热烈的讨论。厉以宁曾说,“文章发表得再多,不联系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改革没有用处。”因此,他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研究都能“经世致用”。

北大风度的代表

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在北大未名湖畔,厉以宁的名字广为学生们所熟知,他的经济学讲座成为几代学生心中北大风度的代表。在学生们的回忆中,他讲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不拘一格。

每次上课,厉老师必定提前10分钟到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一堂课中主要涉及的几个问题,即课程的大纲,讲课时往往开门见山。“非常讲究逻辑和条理,同时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他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从大处着手,以逻辑和分析见长,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引人入胜。”北大经济系1991级研究生武亚军回忆,“看厉老师的著作、听厉老师讲课,都是一种享受”。

北京大学现任党委书记郝平在北大读书时,也曾和历史系的一些同学慕名选修了厉以宁有关世界经济史和学说史方面的课程,并经常在课后向厉先生请教问题,“先生总是热情、耐心地给予解答。”国家每每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厉以宁都会在学校举办报告会予以解读。

郝平回忆:“我们都特别喜欢听厉先生的报告,听他的报告也是一种享受,那些抽象、专业的经济术语和政策条文,经厉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家豁然开朗。他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观点新颖、语言生动幽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人生充满诗意

每天为夫人做饭

在人们的印象中,经济学家厉以宁谈锋甚健,分析问题鞭辟入里。但许多人对他的诗才并不了解。

公开资料显示,厉以宁自幼就喜欢诵读古代诗词,1947年其创作出第一首诗词《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随后笔耕不辍,诗词曾被多家出版社编辑出版,被众多同事和学生誉为“诗意人生”。

“诗是深思词是情,心泉涌出自然清”,这是厉以宁诗词创作的追求。据了解,厉以宁的诗词创作,主要以生活、学习、亲人和友情为主题,从他本人上大学写起,一直写到他与夫人尽享天伦之乐,漫长一生中的大悲大喜,得意失意,都被他浓缩在一首首诗词中。

厉以宁还是天天给夫人做饭的经济学家,他每天清晨6点起床,坚持写一小时文章,7点做两个人的早饭,然后又是看书、写作,直到11点,开始做午饭。如果不是做饭,他能一直坐在书桌前思考和写作,一点活动都没有。做饭,是夫人何玉春为了让他有机会歇歇脑子、动动身体。

2008年,厉以宁与夫人何玉春携手走过50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他感慨万千,填七绝一首:“携手同行五十秋,双双白了少年头,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

与湖北有“血缘”关系

寄语青年要有自己的梦想

2014年2月,湖北日报记者曾赴北京大学采访厉以宁。当记者问到了对青年读者的建议时,厉以宁说:“大学毕业时,我写了首诗,其中两句是‘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大学毕业后的岁月应当是人生的黄金岁月,是青年人施展才华与抱负的好时机。当时,有人认为经济学研究前途渺茫,难有什么作为。毕业后,不管是被分配在资料室工作,还是下放到农村,我从未放弃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对经济问题的探索。在资料室整理资料的那些年间,做了大量的卡片,当时也没人会想到以后这些卡片会派上用场。”

厉以宁当时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心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人要记得:第一,要有自己的梦想;第二,要有坚持的力量,不能半途而废。

在采访中,厉以宁还谈到与湖北的渊源。“我跟湖北还有点血缘关系,我母亲是湖北武昌人,以前在家里都讲湖北话。我跟湖北的第二个关系,就是1964年到1965年,我在湖北荆州江陵县的农村劳动生活了一年。当时,那里的乡亲们以种棉花、种粮食为主,很苦。我跟湖北的第三个关系,我夫人是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电力系学习和毕业的。”厉以宁说,“对湖北的期望,我就用两句话来说:一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二是脚步要稳,稳扎稳打,稳步前进。”

曾与张培刚两度合作

携手主讲国外经济学

“‘马儿探路未停蹄,此身甘愿作人梯’。沉痛悼念厉以宁老师。”2月27日晚,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田惠敏在朋友圈发文悼念恩师。他博士、博士后时期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两位学界泰斗给予他诸多指导帮助,带给了他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也见证了两位学界泰斗的交流合作。2007年,田惠敏在华中科技大学师从张培刚读博。2010年,他在张培刚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大学读厉以宁的博士后。“两位老师的合作,是学术界的一段佳话。”田惠敏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两位先生合著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国内起到了引进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先导作用。据田惠敏介绍,张培刚和厉以宁的首次相遇是在1979年的杭州,彼时的张培刚66岁,厉以宁刚49岁。与会者共同商定,准备筹建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当年9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此时,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调查组“理论与方法研究小组”委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举办“国外经济学讲座”。讲座于1979年11月初开始,每周一次,共60讲,由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经济学家主讲,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张培刚先生和厉以宁先生都是主讲人。在“讲座”的基础上,两位先生首度合作,合著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书于1980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他们两人再度联袂合作撰写《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书稿,于1986年6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多年以来,两位先生在学术上交流密切,但见面却十分少。2011年,张培刚和厉以宁再次相聚。“那时候,厉老师来湖北,安排里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去见张老师。”田惠敏回忆,当天虽天色已晚,但厉以宁和张培刚都十分喜悦。他们开心地聊起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一起合作出书的经历。他们还拿出1979年拍摄的珍贵合影。

“我真的是十分幸运,能跟随两位学界泰斗学习,先生们给我带来的精神财富将受益终生。”田惠敏说。

在跟随厉以宁求学期间,田惠敏最喜欢跟着老师一起去上课,“虽然那会先生已八十岁高龄,但他依然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或者做讲座。他的课也深受学生喜欢。”田惠敏说,“那时候下午2点的课或者讲座,先生经常是1点半就到教室了,先生一生都是如此,时间观念很强。”讲课结束后,厉以宁经常会问田惠敏自己课讲得怎样,向他咨询下意见,也会跟听课的学生交流。厉以宁的时间观念不仅体现在守时,还体现在时间的利用上。田惠敏告诉记者,曾问及老师如何做到每年基本都有新书可出。老师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坚持每天早起写作,每天至少要完成1000字。“老师对时间的利用,这种勤奋真的让我很受感触。在老师的影响下,这些年,我基本早上5点前就起来写文章。”田惠敏说。在厉以宁的指导下,田惠敏撰写了《私募股权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私募股权资本与民营经济研究》两本专著,厉以宁并亲自为其写序。2012年,田惠敏博士后出站。在北京工作的他,也经常回学校看望恩师,向恩师汇报自己的近况。

社会各界悼念

真正大师风采

厉以宁的学生发文称,自己是厉老最后一届学生,看到厉老离去的消息十分悲痛,“厉老的思想和哲学将永远影响和指导我们前进。”还有网友回忆,最后一次听厉以宁教授讲课是在2018年,那时他经常和同学参加学校的活动,“沉痛悼念厉老。”

一位网友回忆,自己曾有幸选修了厉以宁教授的经济学,见识到了真正的大师风采,“80多岁高龄,不畏严寒酷暑,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难能可贵。”该网友还提到,厉教授讲课风轻云淡,娓娓中道尽真理,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术语和理论在厉老的课上是那么亲切。

2月28日,北京大学官网发布《厉以宁先生讣告》,为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学校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设立灵堂,在3月4日(周六)至3月6日(周一)接受吊唁,时间为9时至17时(3月6日吊唁截止时间为16时)。厉以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3月7日上午9时整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极目新闻记者邹浩 李力力 胡秀文 实习生乔梦涵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北京日报、湖北日报、新京报、华西都市报、北大官网、极目新闻等报道)

(来源:极目新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