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被生活毒打的普通人,在短剧中自我疗愈

被生活毒打的普通人,在短剧中自我疗愈

被生活毒打的普通人,在短剧中自我疗愈

撰文丨侯虹斌

从去年底至今,有一类新的剧种,不断地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变成了新的“热钱”,人人津津乐道。

关于微短剧,新闻平台上常见到类似于《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短剧成暴富神话?有编剧月入10万》《从“黑莲花”到“八零后妈”,咪×一天狂赚2000万》《靠短剧一个春节赚过亿?起底咪×:继续狗血,继续赢》等文章,不断地推送,看得人热血沸腾,都想着能否分一杯羹。

被生活毒打的普通人,在短剧中自我疗愈

钱真的这么好赚么?

这些疯狂的热钱又是从谁身上来的呢?

01

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网络微短剧。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网络平台上流行起一种非常短的微短剧,从几十秒到10分钟一集,集数很多。这种剧,每15秒一个反转,每集一个强剧情,到了最关键时候这集就结束了。

微短剧分为男性向的短剧和女性向的短剧。

男频剧,一般是霸道总裁、赘婿、战神、逆袭,主打一个“今天的我你爱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典型故事,就是一个看似窝囊废的男人,他的真实身份是富可敌国的超级大佬,打脸了所有人。

女频剧,一般是情感、甜宠和复仇。典型故事,就是上辈子是被后妈等人欺负至死的嫡女,转世之后把欺负过她的人整得生不如死,关键还要把最帅最有钱的男人从当初欺负她的女人那里,抢回来。

被生活毒打的普通人,在短剧中自我疗愈

简单来说,就是爽!

人物一定要非常脸谱化,好人必须永远是好人,坏人只能是坏人,强情节、强设定、不要讲逻辑,不断反转,不断设置紧张感;在场面上,尽可能地减少成本。这样的剧,才能让用户上瘾。

这种剧看似收费低,实则并不便宜。一部100集的微短剧,每集1分钟,其实就是一部普通电影的长度。看剧时,一般前10集至15集免费,之后按照每集0.8元至1元的价格收费,看完需要六十多到八十多元。

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收费标准,有按集购买、一次性购买全剧、直接购买看剧小程序年卡等几种。有些平台用虚拟币来计算的,让人更容易失去金钱的概念,一口气充值很多。

被生活毒打的普通人,在短剧中自我疗愈

一般免费播放结束后,小程序自动跳转到付费页面,而且,一定是刚好设计在反转、逆袭、生死一博、好人暴富、坏人被打的“爽点”上。

《法治日报》近日的文章《工资四千多,花五百刷微短剧 一些微短剧“爽”点多让不少打工人欲罢不能》里,举了一个例子:“以某平台微短剧《××攻略计划》为例,一集剧情需要150K币,最低充值39元,获得3900K币,大约可以看26集,看完全集大概需要充值88元。”

一部完整短剧只有一两个小时,却花了两三部电影的钱。而且,还是质量比较差、没有影院等附加服务的剧。当打工人把看微短剧作为消遣的时候,花钱如哗哗的流水,刹也刹不住了。

02

微短剧也太好赚了吧!当我们看到“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某剧日进2000万!”为题的文章泛滥的时候,肯定会以为,这是一片赚钱的汪洋大海。

非也非也。

从2023年底至今,作为一个写作者,至少有六七拨不同的熟人,询问过我是否能写这种微短剧,或者帮忙找人来写。于是,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这个行业。

实际上,微短剧这一行里,一部剧的拍摄成本,20万—40万元已算不错了,里面还包括了演员费用。编剧的行情一般是一部剧一万至两万元,100集,每集1分钟;大牌编剧已不怎么接这种剧了,除非是有分成,可就算加上分成也不高。

——那是不是所有钱都让出品方赚了呢?这里,很多报道都在误导。

比如说,前面说的那个“每月进账4亿多”的公司,是这一行的超级头部了,名叫“×众科技”。它是一个平台公司,一个月的产量大概为50—60部;而收入和利润是两回事。

该公司CEO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短剧并非暴利行业,毛利率只有10%”。如果转为净利率,那就更低了。那平均下来,一部剧能赚个几十万就很不错了。

注意,这还是被无数新闻报道、视为奇迹的头部公司,别的公司根本达不到这个利润水平。

被生活毒打的普通人,在短剧中自我疗愈

那这个成本去了哪里呢?

投流量。

短剧公司需要在核心视频平台上大量花钱买流量,比如,一部剧成本数十万,再花1000万买流量,如果能收回1200万元的付费点击,就算大爆款了。更多的剧,是投流的钱花出去了,不受欢迎,收不回来,打水漂了。

如何判断哪个剧会成为爆款,获得20%的毛利,来覆盖绝大多数亏本的短剧成本?

那就要不断试错了,拍大量的作品,期待偶然的中彩。

所以,我们看到那种号称进账2000万的短剧,拍剧成本只有三四十万的时候,别盲目崇拜;因为,人家投流可能花了1800万,这是一个高资产才能进入的高风险领域。

03

那么,微短剧的观众是哪些人呢?哪种“韭菜”会对这些微短剧情有独钟?

前述《法治日报》的《工资四千多,花五百刷微短剧》报道里,采访了一个北京23岁的服务员,他说自己每个月工资4000元,为刷短剧花500元左右。

这并不是个例。

在一张流传的“微短剧高峰论坛”的现场上,可以看到从业者对他们的目标客户的描述,很精准,包括:

生活圈子小,生活圈绕着亲戚邻里,所以男频剧的反派主要都是丈母娘、岳父、小姨子之类的;

认知有局限,所以人物必须非常脸谱化,不然他们看不懂;

感情诉求上必须是逆袭、反转,下位者有朝一日变成人上人。

至于这个“爽”的标准,通常是男人得到崇拜和权力地位,女人备受宠爱。缺什么爱什么。这些情感诉求,都是比较底层人民的需求。

被生活毒打的普通人,在短剧中自我疗愈

另一方面,正式去看电影、逛街、旅游等爱好,都需要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精力,还需要有社交圈子,哪有在手机上看剧来得轻松简单呢?普罗大众也需要娱乐呀。

由于低消费水平的人群数量庞大,娱乐公司为他们度身订做了一批“垃圾文化消费品”,而且,质次价高。这让本来就不富裕的人们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对微短剧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了,以往那些过于浮夸和擦边的剧,随时就会被下架。

监管的问题比较复杂,对于微短剧,我并不喜欢,但除了那些明显触碰底线的外,我觉得还是要让市场来主导,让它们自生自灭,而不宜过度管理。

因为不高明的狗血剧,俗气的剧情,依然是大多数人的精神需求,这是普遍人性,不可能人人都去看《追忆似水年华》;如果觉得贵,不买就是了。

事实上,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微短剧都赚不到钱、都赔了,市场已经检验了一轮;不必扶植也不必打击,就让他们自然淘汰,不挺好吗?

很多事物,本来也就是速生速朽的,不必每个风口都去追,也不必一惊一乍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