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我听到过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源于佛教。






意思是说,上香的目的,是供养佛菩萨或神灵。手持香炉,焚香礼敬。香烟袅袅,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道后,即会降福。

也就是说,“香”,是弟子把自己的虔诚向佛之心转达给佛。这里的“香”就成为“信使”。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因为按照佛教说法,香是传递真诚的媒介。焚香中会产生一种清净、虔诚、忘我的状态。看着一缕缕清香的烟,袅袅上升直达天庭,自己的意念也会升华在忘我的境界中。

佛家认为,香和上香人的智慧、德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教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

故此,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特定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上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隆重的上香仪式过后,法事才算正式开始。






另外一种说法源于道教。

据说道教敬香有两种:

一是殿主烧香,一般用立香,以三炷香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的距离,也有讲究。三炷平列以不过一寸宽为标准,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的说法。

这三炷香,据传都有名称,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  

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主。敬拈檀香,非常讲究,每炷檀香长短粗细都有规定。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第一炷香插入香炉中间,第二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左边,第三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右边,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据传,道教许多法事里,也是以敬香仪式为先导。

比如在道教经典《万法归宗》“请仙法”里,就有一个专门的“焚香咒”:请仙时,先摆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咒语曰:道由心合,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注仙愿。真灵下降,仙佩临轩。今臣关告,迳达九天。所启所愿,感赐如言。

可见,上香焚香,既是佛家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民间,老百姓认为神灵和鬼魂都是以香为食物的,因此供养神灵、鬼魂也都是用上香。

当然,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精华,也不乏糟粕。在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应该兼收并蓄。

另外,也有人认为,上香敬神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神佛初衷的。神佛不可能像人世间的贪官污吏一样,喜欢受贿的。这世界上假如真有神仙,他们肯定是最主持公道,也最讲究公平的,不可能因为某些人烧香拜佛,就会得到善果;也不可能因为有些穷人没有能力供奉神仙,就得不到好结果。






我个人认为,民间这些习俗,应该是来源于佛教、道教传统,受佛、道影响,加上老百姓自己的理解、想法在里面。不管神仙喜欢不喜欢受贿,但老百姓宁愿相信上香就是一种敬仰的做法。

当然,在焚香祷告的同时,还有烧纸的习俗,据说这习俗从汉朝就开始了。一是寄托我们对故去先人的哀思,二是希望逝去的先人们在另外那个世界上吃喝不愁,衣食无忧。

烧纸主要有黄表纸、金箔纸、元宝纸等。

所谓黄表纸,是一种专业术语,意思是指用来敬神或祭祀死者的黄纸。






既然是习俗,那就肯定多少得有些讲究。黄表纸,其实在任何的宗教信仰里,都是首选。黄表纸的黄色,和“皇”同音,代表着大吉大利的意思。自古以来,黄色那就是尊贵之色,古来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或者皇族才可以专享黄色,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黄表纸之所以受青睐,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或许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黄表纸制作流程比较复杂:每年端午节,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时,砍下划片打捆,投入石灰塘子里揽制,使其纤维溶融。然后清洗、储藏等。二是黄表纸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姜黄粉,遇到碱水会变红。一般烧纸则没有这个特征。故此,比较讲究的人家,一般都用黄表纸。
假如是遥寄,按照传统就要写名字。就像给活着的亲友邮寄书信一样。上首写遥寄的地址、中间是逝者姓名,下面是孝子的落款。

至于逝去的先人能不能收到,这些烧化的纸能不能真的如传说一样,变成他们可以在那个世界花的钱,这就没有人知道的事了。不过,老百姓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既是祭祀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当然,你如果觉得这都什么时代了,还讲究这些封建迷信?那就可以不理它。见仁见智吧。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该怎么做,那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念、习惯、想法做的事了。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负担太重,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先人去世,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彻底解脱了,高兴还来不及呢,自然不会去烧香,也不可能去烧纸。

我觉得,如果家里有老人,还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吧,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多陪他们说说话,做做家务,让他们尽量开心一点,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做的。至于他们走后,人死如灯灭。你想经常去看,就去看看;烧香也好,烧纸也罢,都可以。如果你认为是迷信,不值得相信,就可以不理会。随意吧。

早在先秦时期,人祭祀时,就要烧香了。烧香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和道教、佛教都没有关系。不是一般人,还不能烧香呢!烧香也不是迷信,它的背后藏着大学问。

用现代观点看,祭祀烧香似乎稀疏平常,是一件谁都能做的事。

谁家都能摆上供品,点几根香,祭祀祖先,或者祭祀天神菩萨。

潮汕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祭祀烧香的习俗。

他们每个月都会祭祀老爷、娘娘,或者古代有声望、为当地做了贡献的人。

但从史料记载来看,烧香还真不是谁都能做的事。

最早期的烧香,是一种完全的贵族活动

目前,最早关于“烧香”的记载,就是先秦时期的文献了。

比如:

这里的“燔柴”,就是烧香最早期的雏形了。

“燔柴”,意思是用柴火燔烤祭品(牲畜)。

这样烧出来的烟,就带上了气味,而这种带有气味的烟,就可以用来祭祀了。

在先秦时期,祭祀的对象主要就是天神。

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看见洪涝灾害,便以为是上天震怒。

于是,他们用有气味的烟,来和天神沟通,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

在国运不济时,人们也认为是天意决定,只要求助天神,就可以保佑国富民强。

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有气味的烟,来和上天沟通。

许多国君,为了获得百姓支持,也会自诩为上天的后代,或者天神的儿子。

比如,商朝始祖契,就称自己是母亲,吞了一颗玄鸟蛋才出生的,是天神的厚待。

《史记·殷本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再比如,汉高祖刘邦,也曾称自己是赤帝之子。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最早期,祭祀天神的目的,是为了和上天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烧香主要起了以下两个作用:

我这可不是信口胡说,在《周礼》中,可以找到明确的史料记载。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当然啦,在这一时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和上天沟通的。

此时,祭祀的礼节,基本上是由天子包揽。

至于烧香,也基本都是王公贵族,一般人根本触碰不到。

汉朝之后,随着香料这种舶来品的传入,祭祀神明中的“烧香”就发生了变化,即焚烧的对象从牲畜变为香料。

其实,这种变化实在是太正常了。

焚烧牲畜的味道,实在是有些臭烘烘了,有了更好的替代物,自然要把它们淘汰。

而用香料替代牲畜,还有以下2个好处:

其实,用香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

那个时候,人们就喜欢用兰草、香蒿等香草,来熏香、治病、沐浴。

如今,把这些好闻的味道,用在与神明沟通上,也是理所应当的。

因此,在汉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烧香”——焚烧香料,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据西汉末东汉初的《易林》记载:

“秦失嘉居,河伯为恠;还其御璧,神怒不佑;织组无文,烧香不芬。”

这句话,是我国现有文献中,第一次明确出现“烧香”祭祀神明的记载。

此时,人们在祭祀礼节中,进行烧香,目的也很简单,还是要把人间的愿望,带去给天上的神明。

随着道教的发展,烧香,逐渐成了道教活动中的一个仪式。

这个转变,大约发生在汉末到魏晋时期。

《上清大洞真经》记载:“毕,又烧香,心拜经前,微叩齿二七通,祝曰:太一帝尊,帝一玄经……”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道教逐渐把烧香,引入了自己的活动中。

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先秦时期的焚烧牲畜,实在是兴师动众。

而焚烧香料,那就简单了许多。

而在《神仙传》中,烧香的作用,几乎被神化了。

相传,东汉王远,一心修道。

临终前,他特别嘱咐,在他死后要“具棺器,烧香,就床上,衣装之”。

大家依照了他的遗言,没想到,3天3夜后,此人居然得道成仙而去。

同样的时期,在汉末的葛玄身上,也有发生。

当时,葛玄去世,他的弟子为他烧香三天三夜,果然令葛玄成仙而去。

当然啦,上面的记载,肯定有道听途说的嫌疑。

不过,我们暂且就当看了古人写的小说。

东晋时期,道教烧香的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上成了他们的一个代表。

许多人对此都习以为常。

而此时的烧香,不仅是道士的必修课,也是所有信奉道教的人的必修课。

也是在这个时候,每月的每月初一、十五以及道教的重要日期,都要进行斋戒,烧香发愿。

此时的烧香,不仅包含了道教修炼的意思,更涉及到为亡故的祖先烧香祈福。

由此开始,民间逐渐形成了(每月初一)(每月十五)时,烧香祭祀祖先的礼仪。

在道教将烧香作为日常仪式时,佛教也开始传入我国,并进一步让烧香祭祀的礼节,广为流传。

关于佛教烧香祭祀,一共有两种说法。

东汉时期的《四十二章经》,明确记载了烧香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利禄

“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四十二章经》)

南北朝时期,战乱四起,礼崩乐坏,人们开始对现实失望,转而向佛教、道教寻求安慰。

此时,祭祀烧香这种贵族化的习俗,开始逐渐“庶民化”,进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时代发展,后来的祭祀烧香,就不止是和上天沟通了。

我们可以祭祀天神、祖先,也可以祭祀已经亡故、但颇有名望的人,比如关二爷、包公、妈祖等。

有时候,烧香祭祀,也不是为了求什么,只是表达一个美好愿望。

比如,在全年的第一个节日——立春,州衙官员们,通常会设好农坛祭祀。

第二天,他们扮作农人,牵着牛在公堂上,扮作耕田播种的样子,将谷子洒满大堂,象征着来年的丰收。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进行祭祀时,所遵守的礼仪,也不太相同。

比如,满族的祭祀中, “跳神歌舞”就颇有特色。

跳神歌舞,是指满族祭祀时,会用满语进行跳神歌唱,一般包括跪唱、站唱、坐唱、走唱四种形式。

《还珠格格》中,那种带着面具,张牙舞爪,四处唱跳的景象,在历史上,完全可能发生。

当然啦,无论祭祀习俗如何,烧香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流传了几千年,也没有消失,原因很简单:烧香是祭祀时表达情感、愿望的桥梁。

不管祭祀的对象是祖先还是天神,亦或者是其他被崇拜的人物,都已经离我们远去。

他们没有存在于现实的人间。

我们想要祭祀他们,无非是庆祝、请愿、还愿等。

烧香,其实就类似于一个捎信的,象征着沟通。

正因为如此,烧香还有很多门道呢。

现在的很多人,认为“烧香”“祭祀”就是封建迷信,要彻底祛除。

但我认为,我们无需这么极端。

很多时候,我们烧香祭祀,并不是因为迷信,而是一种情感寄托。

有时候,我们祭祀关二爷,表达的是憧憬之情;祭祀过去有名望、为当地做了贡献的人,是表达感激之情;祭祀祖先,是表达思念之情。

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地正视“烧香”和“祭祀”的问题。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祭祀和烧香,已深深扎根在民众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民俗文化。

构成祭祀的,也不只有烧香,还有香卷文化、烧香时的音乐文化。

现如今,很多人烧香,只是单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而很多烧香师傅,也不再是可通神的“祭祀神人”,而只是懂得传统文化的民间艺人。

当然啦,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可能并不成熟。

你认为,烧香祭祀这类习俗,应该被摒弃么?欢迎留言和我探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