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开工计划数回到历史高点,万亿级市场将拉动楼市消费新需求

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开工计划数回到历史高点,万亿级市场将拉动楼市消费新需求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自2018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承担起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历史使命。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新开工改造计划数在2022年短暂下调后,再次回到了2021年的历史高点。

2023年2月中旬,据住建部消息,经汇总各地统计上报数据,2022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万个、840万户。实际2022年1—12月,全国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25万个、876万户。而在此前的全国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2023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以上。这一数值,与2021年新开工计划数持平,同样是最近五年的最高点。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由于这一目标任务的制定形成是经过各个省份、城市自行统计上报后再进行汇总的,其数值的上升说明了各地有较大的驱动力去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为房地产市场创造新需求,实现新动能。

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任务

尽管在2018年就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但直到2020年年中,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才确定了老旧小区改造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即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支持管网改造、加装电梯等,发展居家养老、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过去三年间,尽管年初的新开工改造计划数中间有过回落,但整体来看全年任务最终都超额完成了。2019年,全国各地实际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9万个,涉及居民352万户;2020年,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新开工3.9万个,实际完成4.03万个,惠及居民约736万户,超过了既定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最终实际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而2022年,计划新开工5.1万个,实际完成5.25万个。

分省份来看,河北、山东两省在过去的三年中改造进展始终较快。2020年,前7月河北、山东均位列开工进展较快地区的前5位,其中河北已经完成了开工计划底数,而山东完成了90.4%;2021年今年前5个月,河北、山东排名全国开工较快的省份前三位,河北以89.2%位居第一,山东72.4%排名第三;而到了2022年,这两个省份在前5个月的统计中,排名与去年完全一致。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受到疫情影响,去年很多工作是落下的,虽然新开工任务的整体目标实现了,但是工作节奏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当前老旧小区改造不再受到疫情的影响,困难其实是减少了,把目标定得高一些也是希望地方能够加快节奏去推进。

能否拉动新的住房消费需求?

郭毅向本报记者表示,老旧小区改造确实能够对拉动经济起到较大的助力。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房地产核心板块外有所收益外,其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家具、家电、家居、装修等产业的消费都会受到拉动。毕竟房子不管是腾挪还是原地改建,总归都会需要有新的消费,都能对整个实体经济产生向暖、向好的助力。

目前,全国老旧小区共有近17万个,建筑面积约40亿平方米。据长江证券测算,全国40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的投资额,在不考虑加装电梯的情况下,最低标准下可达到4934亿元,平均标准下的全国投资额则为8607亿。如果考虑加装电梯单项附加的8607亿投资额,那么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投资总额将达万亿以上。而在2022年8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老旧小区改造也被纳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领域,将尽可能吸引民间投资。

随着房地产行业形势的变化,曾经引发不少争论的“住房是投资还是消费”的问题已经逐渐明了。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提出,要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此后不久,中央财办在回应热点经济问题时也指出,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2023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着力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严跃进指出,站在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尤其是投资、消费的角度上看,更应提高推进项目的速度和力度。之前国家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也一直是支持的,但这项工作加码后会产生很多新的市场需求,更是在传统的购房市场以外,值得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去积极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