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投资者寻找的是婚姻,投机者渴望的是一夜情”,不熟的股票不碰巴菲特网络股中国股市

“投资者寻找的是婚姻,投机者渴望的是一夜情”,不熟的股票不碰巴菲特网络股中国股市

很早以前巴菲特就拥有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可以说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公司再熟悉不过了。对其他公司,巴菲特都是密切跟踪了多年之后才出手,对中石油的投资也并非心血来潮,因为巴菲特一直关注那些能源股,这也是他最擅长的投资领域,中石油可以说是中国能源的垄断企业,十分适合巴老的口味。



巴菲特的真正财富,并不是他拥有的亿万资产,而是他坚守了一生的投资理念。他的成功,靠的正是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哲学与逻辑,不同的投资技巧。这本文针对散户投资者的特点,将巴菲特对股票投资理念的精髓了总结,并以忠告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非常简单,却非常有效,任何一个普通投资者都能掌握,都能适应。

投资而非投机

拥有现金的你总是这样想:“X股现在应该已经跌到谷底了吧?今天买进后天卖出就可以大赚了吧?”投机者都是赚钱的急性子,恨不得手里的钱马上翻个几倍。

然而投资大师巴菲特却不这样想,他总是把自己当做企业的投资人,管理自己的股票就像是照顾自己的企业,遇到好的企业无论股价如何都舍不得抛。这就是他的投资态度。

投资与投机是漂流在股海里的朋友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虽然大家都不愿戴上投机的帽子,但仅从技术角度来讲,投资与投机两者并无二异,甚至有人干脆这样解释:“投资是一种成功的投机,而投机是一不成功的投资。”至于其中的好坏,我们暂不作评述。

关于投资与投机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定义:投机者是一个不注重内在价值,只力图从市场的投机买卖活动中寻求利润的人;而谨慎的投资者则注重股票的内在价值,只在价格受到其价值的有力支持时才买进,并在市场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投机阶段时坚决减少自己手中的股票。

短线投机客考虑的往往不是企业是否有价值,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以更高的价格卖出。

打一个或许并不是太恰当但能够具有说服力的比喻:投资者寻找的是婚姻,而投机者渴望的是一夜情。成功的婚姻是晚年生活乐趣的保障基础,一夜情除了带来短时间的刺激,几乎不能对未来带来什么——如果硬要说有的话,多数是麻烦。

关于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故事:

甲乙两个和尚,在山腰的少林里拜师学艺,老和尚吩咐他们先练习挑水两年,每日日落之前寺庙的十几口大缸必须注满水才行。

甲和尚一心向佛,心眼耿直,就照师父的话一五一十地去做。从山下的小溪里到山腰的寺庙三里有余,十几口大缸挑满的话,一天要挑100担。

山势陡峭,山路曲折,累得两和尚腰酸背痛,两腿发直,脚底起泡。没过几天,两人就爬不起来了。

然而老和尚的命令又不能违抗,怎么办?甲和尚虽苦不堪言,但觉得师父说的有理,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学成,于是,每日红日初升他就出门下山了,一直挑到月朗星稀。

同门的乙和尚聪明好动,鬼点子多,看着甲和尚拼死拼活的样子就觉得好笑,自己挑了几担就想另寻其他的方法,后来他发现山顶有股清泉,于是偷偷将水顺山势引到寺庙旁,从此,他无需整日的受苦,除了偷鸟打猎就是游山玩水,缸里的水照样天天满满的,而且甘甜爽口。

读者阅读至此可能觉得还是乙和尚聪明,不像甲和尚那样笨头笨脑,此乙和尚乃学习的榜样。

然而不幸的是,是年山上洪水大发,冲了寺庙,众和尚弃庙而逃,因为每日挑水上山,甲和尚早已练就了健步如飞的本领,翻山越水不在话下,很快就飞奔逃命而去,然而乙和尚却由于偷懒,不但不适应曲折打滑的山路,自身体态肥胖,哪里赶得上洪水?就这样乙和尚自食后果,白白地淹死了。



甲和尚投资受益,乙和尚投机送命,其投资与投机孰优孰劣不言而明。巴菲特一方面坚持认为投机行为是证券市场中的合理现象,另一方面告诫投机者必须更仔细地研究和检查投资行为,还要先做好损失的准备,否则你的投机行为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不反对在面临市场机会时的投机行为,但在股市里的长久之计非投资莫数。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提倡的是一种正确的投资态度,并非讲技术层面的技巧,他认为投资优于投机的关键在于,投机者战战兢兢,做“贼”心虚,因为他有“盗窃”的心理,而投资者从从容容,稳健“经营”,有“功劳”之感,投机与投资态度的差异对投资者的心理的影响是深藏不露的,但同时却是深刻的。

如果你在市场上投机,你看重的是企业的内部消息,别人的投资行为,以及影响股市走向的政策因素或是其他的难以琢磨的因素,这就让你远离了股票的本质,这些不确定的无法度量的变量增加的投资风险性,同时影响了你的内心的稳定性。

而投资者,自然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注重分析股票背后的企业的运营情况,深谙影响股票的本质因素,自然能看透市场行情,最终赢得投资。

如果你想象乙和尚那样贪顾眼前甜头,最好提前打起背包下山,否则,后果难料。

要真正在股市里长久驰骋就要学习甲和尚的一本正经,苦练基本功,打消投机的念头,专营投资。

生意不熟不做

驾轻就熟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不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巴菲特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来不感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就有这样的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

不熟不做——2003年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明显的展现了这一理念。



巴菲特十分喜欢那些自己非常熟悉的在一定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企业:“从长远来看,真的很难下结论:可口可乐和吉利(Gillette)的商业风险会远远低于其他计算机公司或零售公司吗?在世界范围内,可口可乐卖出大约44%的饮料,而吉列拥有刀片市场超过60%(价值)的股票。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别的哪家企业能在这么长时间内有这样的全球影响力。”

他也曾开玩笑说,想想每晚有25亿男人的胡须在生长,而刀片是他们的洗手间里的必备之物,这足以让他睡个好觉。



20世纪60年代,电子股风靡华尔街。聪明的投资者如菲利普·费雪(Philip A. Fisher)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长期投资,但炒股票的人到十年后才知道这是个好东西。

短期来看,时势造英雄,当时确实有些基金经理因投资电子股而变得大红大紫,这些基金经理的成绩远胜于巴菲特。但巴菲特却不参与这种投机,他认为:“对于投资决策来说,如果某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又不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进入这场交易之中。我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了解并不多”

因此,20多年前,巴菲特没有卷入电子股的投机浪潮里;正像20多年后的今天,巴菲特也没有卷入高科技网络股的狂热之中。

由于巴菲特继续看好传统经济,其下属公司一年来收购了包括油漆公司、珠宝公司等8家公司。

巴菲特自始至终都坚持“只投资自己看得明白的公司”的投资理念

对于前些年来红得发紫的高科技网络股,投机者大把大把地捞钱,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并且以不了解为借口避开它们。

巴菲特还认为,投资的公司越简单越好,如果一个公司的年报表让他看不明白,他就会怀疑这家公司的诚信度,或者该公司也许在刻意隐瞒什么信息,故意不让投资者明白,因而,他坚决不会对它进行投资。

近几年来使巴菲特这个名字更加如雷贯耳的原因是,他一直坚持不买自己不熟悉的产业的股票,尤其是高科技网络股,因此从1997年开始,在以高技术为主导的美国股票牛市中,巴菲特的蓝筹股投资收益远远被抛在市场的后头。

直到后来,不知道是金钱,是事实,还是新理念终于使巴菲特醒悟,巴菲特才闯入了两个他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能源业和电信业。

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或许应该这样说,市场改变了,一个执着的价值投资理论者应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规则和机会,但基础的原则不应放弃”。巴菲特虽然借口寻找新的环境,但像他这样的老手,没有十二分的把握是不会下手的。

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网络股也好,能源股、电信股也好,巴老投资的最终目的始终是赚钱,因此,不熟悉的看不透的领域他是不会心动的,即使当前看来炙手可热的行业,他也照样能够安然不动,直到真正的了解它。

这个例子不是说我们不要炒网络股,而是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研究,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

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其实这些管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多少,操作难度却比股市还要大。所以自己在没有十分的把握时,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统计结果也显示,现在银行储蓄仍是大家的首选,“宁静以致远”不无道理,毕竟我们将来的投资机会多得是,“留得现金在,不怕没钱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