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聚力之“活”:上下联动,融资难题有新路|中山“工改”策论⑤国企周转金财政资金

聚力之“活”:上下联动,融资难题有新路|中山“工改”策论⑤国企周转金财政资金

轰轰烈烈的低效土地攻坚战,并不会仅靠热情就能打赢。它既是对一座城市物质实力的考验,也是对城市决策智慧的挑战。对于正在走上坡路的中山而言,以低效工业园改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扬“融”之长,而避“资”之短。

“只要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就大胆干、大胆闯!”1月28日召开的中山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的一番话,点出了中山破解低效工业园改造融资困局的深层动因。

痛点、堵点多,钱从哪里来?

中山“大胆干”出的方案是:活——让银行的贷款活起来,让国企融资的功能活起来,让政府的财政活起来,让全社会的资金活起来。

从改造流程的视角看来,“工改”所要花的钱,主要集中在前期整理、政府征收或收回土地、开发建设、后期运营4个环节。每个环节既存在出资的难点,也有可争取的余地。

将融资环节逐个拆解后,中山利用了不同类型银行对项目的判断、融资产品各不相同的这一特点,与全市各银行建立对接交流机制,收集整理了全市近20家银行涉及“工改”的30多个贷款产品,覆盖了工改融资的全过程。

市、镇属国企虽然规模不大、现金流不足,也依然被中山赋予了重要的使命——打造市场化“工改”投融资平台,发挥国企的融资平台功能。这也有效地解决了不少项目因缺乏资本金和缺乏可作为还款来源的现金流而难以贷款的问题。

例如在去年12月,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项目一阶段二期就在大岑村与中山市投控集团“工改”母基金的合作下,得到了土地整备费用,这一方式于国企、于“工改”项目可谓双赢。

将筹钱的视角切到政府可以发现,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对打赢打好“工改”而言也至关重要。

财政资金就像倒进压井槽里的一杯水,量虽不多,倒入后却可以借此打出更多的水。

例如上文提到的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项目案例,大岑村经联社正是利用8000万元的市级“工改”周转金,与市投控集团合资组建了中山市大岑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垫付土地整备费用。

再比如,专项债券期限长、利率低,可用于城市发展的多项领域。西区街道就先尝了“头啖汤”,其金昌工业聚集区一期项目以“政府挂账收储+专项债筹资”改造模式,成功在全市首先发行了1亿元的“工改”专项债。

在银行、国企、政府以外,还有更广大的社会资金,它们既可以直接投资“工改”项目或参与“工改”基金等,也可以从项目资金统筹、加速流转的角度探索资产证券化(ABS)、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甚至境外债等方式融通资金。


中山“工改”资金支持体系。

无论是借助哪一方的力量,层出不穷的融资途径,都需要中山不忘创新、敢闯敢试。

这座小而精、GDP不到4000万亿元、财政收入300余亿元的城市,自然难以在“工改”上面下大手笔。但如果能利用好现有财力与未来增量,聚全城之力,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尽其用,让有潜力的国企拓展优势,让殷实的银行出手相助,让敏锐的社会各方入局“工改”,不同地块、不同项目的资金困境也自然将迎刃而解。

“这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擂台战’‘大比武’,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我们自己。”只有想不到的方法,没有走不通的路。中山“工改”的融资之问,也正因我们自己想得出撬动磐石的点子,才走得稳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少宏

出拳之“重”:沙场赛马,以旧焕新拼者胜|中山“工改”策论①

谋局之“远”:重塑空间,万亩园区见未来|中山“工改”策论②

破局之“快”:日均40亩,行政审批大提速|中山“工改”策论③

改革之“深”: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巧借力|中山“工改”策论④

疾驰之“稳”:腾挪安置,政企连心谋共赢|中山“工改”策论⑥

【作者】 陈少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