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福旺财旺丨“卯粮寅吃”不可取,好日脚是“做人家”做出来的存款央行储户储蓄所公债

福旺财旺丨“卯粮寅吃”不可取,好日脚是“做人家”做出来的存款央行储户储蓄所公债

文│张国康

【旧闻实录】

本报讯:勤俭节约,参加储蓄,已经日益成为全市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上银行开立储蓄户的市民越来越多。据人民银行统计,至一九五九年四月止,全市定、活期存款户数共达二百三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八户,平均每三个人中即有一个参加储蓄。

许多单位和个人勤俭成风,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参加储蓄。如榆林区中华第一纺织厂职工,从解放起一直积极参加储蓄。现在,这个厂一千三百十个职工开了储蓄户二千零六十二户,平均每人存款达到一百七十三元。又如安庆路二五八弄居民姚树来,四十年前来上海拉黄包车,没有积蓄起一个钱。解放后改踏三轮车,他在生活上精打细算,每隔十天向银行存六元钱,目前已寄存七百七十九元。

在目前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广大市民正在作进一步勤俭节约,参加储蓄的打算,国营茂丰毛线厂,国棉九厂的职工连日来以座谈会、谈心会等形式,交流勤俭持家的体会和打算,准备更加踊跃的参加储蓄。

—— 1959 年 6 月 5 日《新民晚报》

一首歌曲的风光


1959年3月22日《新民晚报》一篇“勤俭节约风气继续发扬 储蓄存款余额上升”的报道

1950年代的阳光,透过这张发黄的旧报纸,让我们看到半个多世纪前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富于想象,一定还可以看到那些已经远去的市井画面:早晨弄堂里的袅袅炊烟,推着自行车出门匆匆上班的男人,拎着马桶的女人的背影,烟纸店店主睡眼惺忪地卸下排门板的声音,车间里“增产节约,为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大红标语。还有,穿着洗得发白的咔叽中山装,戴着袖套的银行职员,在工休时间为工友们宣传储蓄的情景。

时间回到1957年,这一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经济发展,不但关系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更关系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基础的巩固。鉴于1956年的农业灾害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一定影响,1957年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1957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增产节约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扩大社会主义积累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增产节约的目的,不仅需要由政府做出正确的计划,而且需要人民群众进行积极的努力。因此,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是一个经常性的任务,尤其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

指示号召群众在自愿的原则下广泛开展储蓄运动,因为参加储蓄是减轻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方法之一。


《勤俭节约传家宝,代代相传不可忘》宣传画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这是一个热情高涨而物质短缺的年代,党中央的指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增产节约,勤俭持家,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即使在大学校园里,被称为天之骄子的青年学生们也都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激情的年代激励着一个叫作王金波的年轻人。求学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王金波是一个爱好创作的学生,1958年,他被全社会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表现的节俭风尚所感染,创作了一首《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歌词。歌词用百姓的语言直抒意境: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还是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这首歌词后来被老作曲家刘兆江看到后非常喜欢,经刘兆江谱曲,一夜风靡全中国,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风光无限。无论是工厂的车间,农村的田间,广播喇叭中总是响起着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后来,这首歌曲还被收入了音乐教材,1959年还获得了国家级的奖项。

一首歌就是一个时代,在物质短缺,激情高涨的年代,共和国的百姓们唱着这首歌,节衣缩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跋涉,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脚印。

一个时代的风尚


1950年代用于宣传储蓄的“沈阿胖的故事”宣传照片

老吴一早从家里推出自己的那辆老坦克准备上班时,就听老婆在灶披间里喊:不要忘了下班时去银行存钞票!老吴回她说,晓得了,噢哟,就存八块钱喊得介响,算依有钞票啊!嘴上这么说着,老吴对这个“家主婆”还是很满意的,要不是她善于当家,合理安排,他们家不会在银行里有存款,小日子也不会过得像今天这样滋润。

这一天是1959年的6月5日,就在昨天,车间工间休息的时候,车间主任带领大家学习了人民日报的社论《踊跃储蓄》。老吴知道,人民日报的社论就是党中央的声音,就像社论所说的,把大家所存的钱汇集在一起,国家可以用来做很多重要的事情。每一个有储蓄能力的人,本着勤俭持家的原则,在安排好生活的基础上,踊跃地参加储蓄,尽己所能地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这也是增产节约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这是老吴的老婆最近总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这个道理是老吴的老婆看了部叫《他们怎样过日子》的电影后深刻领会的。去年夏天的一天,老吴的小舅子拿来两张电影票请他们夫妇去看电影。老吴的小舅子是里弄干部,住在曹杨新村,这部电影就是在他们新村拍的。当时老吴的小舅子鞍前马后张罗着为摄制组提供方便,因此导演还让他客串了一个银行的储户,小舅子很高兴地当了一回电影演员。电影上映了,电影厂给他送了一些电影票,小舅子“鲜格格”要让姐姐姐夫看看他在银幕上的风采。在电影院,老吴的老婆看到银行场景的时候,想起她每天买小菜都要走过附近的一家人民银行,却从来没有进去过,还真不知道银行里面长什么样。于是就光盯着看银行的环境,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她弟弟的身影。不过,看完电影,她倒是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安排好生活,把节俭下的钱存入银行,银行会帮助你过上更加好的生活。


《他们怎样过日子》电影海报

这是一部配合当年的形势,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储蓄的短片,说的是曹杨新村同一幢楼里住着的两兄弟,大哥夫妇俩勤俭节约合理安排,每月省下几元钱存银行的活期有奖储蓄。到年底的时候,夫妇俩高兴地从商店搬回了一台缝纫机,日子过得蛮红火。而弟弟一家却是“脱底棺材”,总是寅吃卯粮,一到月底就四处借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上海人把过日子节约叫作“做人家”,老吴的老婆是蛮做人家的,几个孩子的“假领头”都是她自己在绸布店淘来的零头布做的,老吴厂里发的纱手套舍不得用,她拿来拆开了给女儿结了件“绒线衫”,染成墨绿色,邻居看了都说老吴的老婆很“伽”。“伽”是上海人形容女人手巧会过日子的最高形容词。

那时候人民银行是经营人民币的唯一银行,上海人有一句“车人”的话叫作“人民银行是倷屋里开格啊”,意在这个人口气大,拿钞票不当钞票。老吴的老婆是拿钞票当钞票的,但是前些年,尽管老吴的老婆很“伽”很“做人家”,日子也过得拮据。去年春节前老婆给了老吴一个惊喜。那天老吴下班回家,房间里传来丝弦叮咚,那是老吴最爱听的杨振雄的开篇《剑阁闻铃》进门一看五斗橱上放着一台崭新的五灯收音机。原来,看了那部电影,老婆就开始把老吴给的工资偷偷存了五元钱到银行,她知道老吴爱听评弹,所以到年底拿出钱,就从商店搬回来一台收音机。那一刻老吴还真有点激动:爱家又善持家,这“家主婆”还真讨对了。

一家银行的风格


勤俭节约,踊跃储蓄——建国十周年储蓄宣传海报

1959年的形势,对发展银行储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人民银行的统计,至1958年底,全国城乡人民储蓄总数达到四十亿元。群众对踊跃储蓄,利国利家有了深切的实践和体会。自大跃进以来,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城市的就业人口增加了,不少家庭由“单职工”变为“双职工”。家庭收入使他们的储蓄能力显著提高。其次,人民对购买国家发行的公债历年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而1959年开始国家停止发行全国性的公债,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发行地方公债。而从形式上说,储蓄比公债更灵活,也更为群众所乐于接受。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为群众所津津乐道,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川藏、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信心。正值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国家建设需要用钱,提倡勤俭持家、踊跃参加储蓄,就成了当年的一种风尚,也成为了百姓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家建设的自觉行为。

那一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储蓄工作的领导 积极开展人民储蓄工作》的指示,认为根据自愿原则,吸收城乡人民参加储蓄,非但是国家筹措建设资金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群众有计划地安排收支和生活的重要手段。

这一年,银行职工们都学习了人民日报的社论和人民银行的指示,储蓄宣传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几年以来,老吴所在的茂华毛纺厂职工储蓄工作一向做得很好,除了工友们对人民政府和人民银行的信任感,也得益于人民银行驻厂的储蓄所,大家都把这家储蓄所的员工当作了自己厂里的人一样。


那时候,银行有个顺口溜叫作“会写会算做会计,会唱会跳做储蓄”,区里的银行常常有几个小姑娘小伙子到他们厂里来宣传,还表演一些自编的节目。老吴叫不出驻厂储蓄所几个同志的名字,大家都老张、小刘、小金地叫着。老张年长些,是他们的领导,经常在午休时间到他们车间“嘎三胡”,说说储蓄的好处,向他们介绍些储蓄的品种和常识。这让很多人对银行的贴花储蓄蛮有兴趣,每个月花几元钱,到年底兑出来也有好几十元,积少成多可以添置一样蛮像样的东西。老张和小刘小金他们有时候也会到车间来“现场办公”,为工友提供一切方便,所以大家关系融洽得不得了。依想想,人民银行就开在他们厂里,既方便又亲切,大家真正体会到,人民银行真是人民的银行。

岁月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吴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茂华毛纺厂早成了保护建筑历史遗迹,茂华厂当年的学徒工也垂垂老矣。而他们信赖的“人民的银行”也已成为“银行的银行”,倒是在储蓄和工商信贷业务上取而代之的中国工商银行,近四十年来仍然是百姓们“可信赖的银行”和“身边的银行”。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