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从更高更深的维度,理解未来人口和住房的双轨脉络。(附重要报名信息共有产权房房价双轨制

从更高更深的维度,理解未来人口和住房的双轨脉络。(附重要报名信息共有产权房房价双轨制

好久没见,大家新春快乐!祝2023年一切顺利

开篇重要提示:

最近太多人问,两年未开课的人生进阶课+人生进阶知识星球将在年后30号左右正式开启报名通道,今年内容较多并且较为复杂又是视频课,备课较久,因此2月中旬开课,报名时间不到一周,请关注年后的正式报名通知,先加微信jingyun135135或jingyun145145占坑,谢谢!这是近年唯一一次人生进阶课+进入知识星球的机会,过后再等一年。

年前随便和大家聊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背后的统一的,深层次的大脉络。

1 人口的分化

前几天人口数据出来了,基本和我们预测的大差不差,怎么说呢,好事儿,预期的事情不如确定性的事情,向下交叉钱早晚要来,既然交叉线已经出现向下,各项对应措施也会更快更务实的落下来了。

人口问题,表面上是生育和老龄化问题,是实业民生层的问题,但往上推,其实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因为人口和老龄化关乎市场规模和经济活力,再往上推,其根部是政策问题。

至于怎么解决,往上很多人写过了也评价过了,梁建章说的已经很全面了这些年,不过大概率很难,社会层面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双重叠加,得利益容易分利益难,房价上去绑定太多人就下不来了。未来的每一年,大概率都将是人口最多的一年了。

主要说说影响,以及普通人会被影响到的部分和如何规避。永远记住一句话,辨别利益才是看透一切事情真相的唯一办法。凡事从“真正获得利益的人会怎么想”而不是从“我会怎么想”出发,就能大概率比别人看的明白。

首先就是更深层次的分层分区域划。

中国地域太大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各种状态差距和人与人的收入差距一样大。现在数据如此撕裂,更深的分层次精细化运营肯定要提上日程,大城市一定会在托儿所和幼儿教育上加大力度,小城市估计会更多的在生育补贴上力度。北方城市力度也会相对于南方力度大一些。

总之,缺钱的地域补贴钱,不缺钱的地域补贴前期养育资源,又爱看又不缺钱的就补贴教育资源。政府和城市手里的牌基本就是这些,靠着这些绑定了房地产来督促整个城市被动往前走。。

不想被平均的做好方式就是挑一个好城市。

其次是更多更复杂的转移成本均摊

“我不生孩子不买房子就没事了”那肯定想多了。转移支付是这么多年运用最成熟的模式。前些日子和朋友在深圳前海聊天,前海的每一寸正在建设的土地,花的都是整个深圳人的税。。你住不住在前海,买不买那里的房子,你都得分摊这个成本。

同样的,单身也一样,各种各样的成本最终会层层下放,最后由所有人均摊。你单身不生娃,也会花你的税替别人的孩子的托儿所成本负责。就像房产税最终一定是流入到房租里让所有人均摊成本一样,

解决方法:直接投身浪潮里,要么多生娃占便宜,要么有资源去做类似补贴的行业。

(其实很多赚钱的行业最开始都来源于泡沫,而中国式泡沫很多大都来自于补贴。从利益者角度出发,才能跟随泡沫赚到钱,否则面临的一定是被动被收割,当然你可能毫不察觉)

类似于新能源这几年大量的补贴和一二级市场的支持(不是口头上的,投资减税,城市跟投,二级上市收割),其实也都是其他行业的人交的税变相支付的,不会以为合肥自己可以吐钱给蔚来吧。

要么投身其中赚取泡沫的钱,要么成为补贴的一部分,想独善其身,基本不可能。这才是普通人在面临“某种大趋势大环境和大政策之下”该思考的事情。

再次是社会层面的逐级渗透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通过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模块渗透到生活中,未来的速度一定会更快,在分层的生育率和老龄化中,大概率下会针对前者动用更多可用资源和模块,相互组合,逐级渗透。

比如,三胎购买住房免除限购+购房补贴+降低贷款利率+保证学区或者23胎共用一学区+父母税前抵扣+老年人不需延迟退休等等。

永远都有新筹码。但很多东西永远不会变。

2 住房的分化

第二个政策,深圳终于也开始和北京广州一样,共有产权房出来了。

老实说北京的共有产权房为什么收效甚微?很简单,因为质量差,地段偏远。因为不赚钱,开发商不上心,因为地段偏远,很多处在区和区交叉三不管地带,更主要的是,共有产权房只能在小池子里旋转,和商品房形成了两个市场。学区,双轨制,还有城市集群化xiongan为什么难推,还是那句话,辨别利益才是看透一切事情真相的唯一办法。

还记得2018年开课,第一第二期学员还记得我说过的双轨制房地产吗?五六年过去了。终于轮动到深圳了。深圳未来保证4成6成,这可和北京的不一样,为啥?回到上面那句话好好理解,在深圳推动的阻力会小很多。

其实深圳的共有产权房更有希望做成新加坡的公屋模式,其他城市既得利益太多了。深圳的共有产权房更有可能出现高质量,出现在还不错的片区,管理比较好的。这是大概率事件。北京广州,上海重庆,推了这几年推不下去,最终还是要轮到示范区来推动和实践了。

解决整体住房问题,不可能依靠降低房价(因为不符合整体政治经济实业层已经构建好的利益夹层,中间夹层银行更受不了),未来大概率是要努力推行双轨制,再修修补补进行分化管理。

而且城市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大概率也是先从大城市开始,而且并不需要针对到小城市,新一线城市预计还要10年左右,二线非城市集群化城市未来大概率不需要双轨制了——因为房价也就是跟着通胀走了,不跌就不错了。

未来好城市好片区的优质商品房将大概率成为最保值的资产——相对于其他房地产来说。

未来二线以下城市卖地将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需要支付转移了。。

3 产业的分化

产业拉动片区,片区才能卖地盖房,有房才会增值,需求关系,有增值才有城市吸引,拉人才过来继续做产业。我们国家喜欢自上而下搞,而不是自下而上。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一线城市大力搞新产业的问题,也是合肥西安这种城市发疯一样抓新能源上下游的根源。有了产业才能有上面这一个大逻辑,产业到了,新房和二手房都能打通,人才也能打通。

北京六环外鸟不拉屎的地方就因为有产业,价格几乎和南二环一样。南五环外亦庄因为有产业才有了人,才有了人堆起来的学区,才有了价格和市内一样。

城市的物理界限逐渐模糊,城市的产业界限逐渐清晰分化。通过产业拉动人才拉动新片区的一手二手房土地的价值,几乎已经成为如今所有大城市的标配。

这一切的前提是:城市有能力承接产业,苏州就算分出制造业来,很多苏北城市也接不住。武汉就算分出一部分互联网出来,黄冈也接不住。在看看最近黄冈和FF的PPT汽车的合作协议,是不是又读懂了很多。

产业分化也会随着城市分化,而教育,人才,房地产价值,这一切都将伴随跟着分化。自上而下的推动往往在这一层分化里难以顺畅,看看丰台丽泽商务区,天津滨海新区,还有。。算了。不说了。北方城市在这个产业领域确实还有很多向南方城市学习的。说的温柔一些吧。

其实很多年前就和大家说过了,选好城市,未来必然是一个分化的市场,从策略分化,到经济层面的分化,再到实业(产业-房子-人才-出生-老龄化),都要遵循这个策略。大家一定要选择好深耕的城市。

省会一定比小城市更抗跌,好省会一定比一般省会更好产业,有产业的大城市一定是最慢贬值的。

总之,人口分化之下:要选择泡沫或者补贴本身投身其中,防止越来越大比例的被分摊。住房分化之下:要么安心住,要么一定要换到优秀城市优秀片区的保值次新房。产业分化之下:如果本身不在政治层,那请一定要去新产业集聚的地方。这三者是互相依托于城市互相影响互相共通的。

思考所有事情,最终一定一定要从利益者出发。比如思考共有产权房,一定要往上思考到对产业的支撑上去,而不是“会不会让我既增值又住的舒服”没有这种好事。

对人生选择也是如此,拥有制定规则的能力你才能真正从利益方出发,除了这个人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要反着,逆着性子思考,才能真正想明白很多事情。

趋利避害,想通透了活明白了,就算不在那在利益方一边,你也能通过避免掉入双轨制的另一轨里而被少压榨,活的更精彩。

春节时期我将不定期在视频号直播和大家聊天,欢迎关注,可能会提前,不定期直播,记得关注视频号这样随时都能收到直播消息,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