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陈寿的历史《三国志》和罗贯中的古典名称《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陈寿的历史《三国志》和罗贯中的古典名称《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究竟有什么区别,调侃历史告诉你。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有很多,甚至古人又把《三国演义》当兵法读的,但读过《三国志》的人却很少,这要是用现代话来区分的话,《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三国志》则是历史课本。

《三国志》是蜀汉官员陈寿所作,在蜀汉灭亡后,陈寿入晋为官,在仕途不如意的情况下所写。《三国志》共记载了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期间的历史,史学界也曾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列为前四史。

与《三国志》注重历史不同,《三国演义》更加注重人物描写。用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话来说,《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三国志》这本书的世界为背景所描写的一本小说,就好比现在的网络小说以《斗破苍穹》为基础,在新编一个人物穿越到《斗破苍穹》,前者是正确的世界背景,后者则是另一个作者在原背景的基础下所描写的一本小说。

《三国志》注重事件描述,《三国演义》则注重人物塑造,并且这其中还夹杂了作者对某些人物的可以塑造和偏向心理,就好比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但人家其实擅长的是政治,而《三国演义》也将某些历史人物过于神化了,并且其中还有许多历史上没发生的事情,以及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出现的兵器。

《三国演义》中大部分篇幅都是蜀汉集团,但《三国志》中的主要篇幅为曹操与司马懿。除了属性上的区别,内容上的区别就更明显了,举几个比较著名的事件:

温酒斩华雄,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很多人脱口而出是关羽斩华雄,但《三国志》中记载是孙坚斩华雄。而《三国志》中的讨伐董卓实际上就曹操、孙坚与王匡。

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干的,单刀赴会其实应该将关羽与鲁肃倒过来,鲁肃单刀赴会面见关羽,还有三英战吕布也是假的,这些事件还有很多。

《三国演义》中刻意的刻画刘备的仁,导致人们都认为刘备是哭出来的,但真实的刘备与曹操一样,是个枭雄。当然,论研究价值,历史真实性,《三国志》是大哥。但要论文学价值,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三国演义》是大哥。

首先说说三国内容

三国时期最牛的人,没有之一,曹操曹孟德,他在事业初期时,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叫毛玠,给他提出过一个战略性的方针,“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的对手袁绍手下谋士沮授建议袁绍说的,我们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能御之),而曹操也就是按照这个政策,让由于东汉末年饱受饥荒的百姓有了地种,让整个黄河以北以及黄河流域又重新安定下来,可见曹操在历史上的功绩是相当大的,当然不仅如此,曹操的琴棋书画的成就都是很高的,在当时的全国都可以排的上名次,而且一直到了唐朝,曹操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依然是非常高的,比如这个人

唐代著名爱国诗圣杜甫老先生,他在送自己好朋友曹霸的诗中的第一句话就说到“将军魏武之子孙”,可见在杜甫的眼中,魏武帝曹操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

但是这么一个有功之人在我们现代人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而且貌似还是贬低大于褒奖,当我们要说一个人很阴险的时候,就说他像曹操一样,而也可以看到在学校里面学习三国的时候,学生在学到曹操败了的时候就拍手叫好,学到刘备集团输了的时候,都很沮丧,原因就是因为一部明代的著作《三国演义》,罗贯中在里面大大提高了刘备集团和降低了曹操集团,也就造成了这样情况的发生,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要从罗贯中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三国时期发生的一些真实事件对罗贯中的影响

罗贯中的具体生卒年不详,只是大约是公元1330-1400年,这个时候正是元末明初的动乱时代,百姓生灵涂炭,罗贯中是个有志图王的人,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为天下百姓做点事,所以在1356年加入了元末农民起义的一位领袖张士诚的麾下,1357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他统一天下的对手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康茂才,不过他的弟弟被元朝俘虏了,结果张士诚就又投降元朝了,罗贯中看到张士诚把自己的弟弟看的比天下的百姓要重要,就很失望,而且这个情节比较像三国时期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时,曹操分兵打刘备,袁绍的谋士田丰跟劝袁绍说要趁着个机会攻击曹操后方,结果袁绍却因为自己的小儿子发烧了而不出兵,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袁绍写的很怂以讽刺张士诚,而且张士诚在投降元朝之后也是贪图享乐,直到1363年,张士诚看到元朝真的不行了,才又想称王,而当时他的很多幕僚包括罗贯中都建议他现在不合时宜,要稍微缓缓,可是他不听,最后这些幕僚们都很失望的离开了他,也就造成了1367年被朱元璋打败,最后自缢而死。

那有人会问了,白老师说了这么多,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贬曹褒刘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白老师上面是告诉大家,著名的文学家和作家都会通过历史事件来影射他们自己时代的事件,那咱们来看看罗贯中那个时代都发生了什么。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朝,不可不说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朱元璋虽然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但更是一个暴君,在位期间杀人无数,而且为了巩固权力,也为了给他的儿子朱标以后继位扫清障碍,当年随他一块打江山的那些肱股之臣基本都被他杀了(结果朱标还没继位就病死了),这些事情罗贯中都看在眼里,所以他是一定要通过他的著作来讽刺一下的。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曹操做过什么

这是奠定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决定性之战,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在此之前,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全国,但是此战失败之后,曹操意识到自己的有生之年可能是无法达成这个愿望了,所以就将目光转回到朝廷内部,把心思放在了夺取东汉政权上了(其实在早期,曹操是想做一个能臣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的,不过到了后期思想发生了转变),这样就要先把自己的爵位提高,在古代,爵位分五个,公、侯、伯、子、男,公爵是在各个朝代中除了与皇帝同姓的藩王里面位置最高的,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除了姓刘的之外,公爵最高,而在212年,曹操想加封自己为魏公,他手下的著名且功劳极大的谋士荀彧认为不妥,有些操之过急,曹操不高兴了,之后就在荀彧去当督军的途中将其赐死。

关于荀彧,白老师要稍微说一下,因为如果他是个普通人的话,曹操杀了他也没什么大的影响,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谋士,他被曹操成为“吾之子房”,也就相当于说荀彧对曹操来说就像是张良一样重要,而且荀彧也给曹操推荐了很多的好人才,著名的郭嘉就是荀彧推荐的,而曹操就因为人家建议他不要着急封魏公就把人家杀了。

当然曹操杀的不只是荀彧,还有当时非常著名也是曹操的肱股之臣崔琰,在公元216年曹操要称魏王,崔琰并没有任何反对,说出的话也是很正常的,而且是支持曹操封魏王的,但是曹操就认为崔琰说的话有不敬之意,也就把人家杀了,这个崔琰是在曹操早年接见匈奴使节时,由于曹操知道自己外形不太好,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使节,自己当带刀护卫,关系这么好,而且著名的司马懿,就是崔琰推荐给曹操的,曹操把人家给杀了,还有之前给曹操提出堪比隆中对方针的毛玠,也被曹操下了狱了。可见曹操在后期为了巩固政权篡夺汉室,杀了不少有功之臣,以告诫其他人,这些功臣我都能杀,你们都给我老实点。显然罗贯中是看到了这一点,由于他没法直接攻击自己所在的明朝,所以就在三国演义里面通过贬低曹操集团来讽刺他所处时代的朝廷。

通过以上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罗贯中要在三国演义里黑曹操,那为什么又要刻意抬高刘备集团呢?

这是桃园三结义,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很有可能也没有发生过,不过历史上的刘备重义却是真的,刘备从来是用人不疑的,记载他与关羽张飞虽“名为君臣”,但“实为兄弟”,他们经常同床而眠,可能有人说,同床而眠不稀奇呀,但是在古代,这是很罕见的,我们来看一首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写的《逍遥堂会宿二首》中的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

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

不知漂泊在彭城。

从第三句中就可以看出,苏辙误以为实现了他跟自己的亲哥哥苏轼对床而睡的约定,可见在古代,亲兄弟都是睡在一间房的两张床上,而刘备可以跟手下睡在同一张床上,可见他对手下的信任,更有在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时候跟诸葛亮说,要是阿斗可以辅佐就辅佐,要是辅佐不起来,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所以充分体现了刘备的用人不疑,当然也就是刘备的这种性格和做法,也让他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各个忠义,有关羽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封赐的汉寿亭侯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寻找兄长刘备,也有赵云在长坂坡时不顾自身安危,反向冲进曹军单骑救主,救出了后主刘禅(历史上没有七进七出),更有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常使后世英雄泪满襟的武侯诸葛亮,可见刘备集团是是一个充满着仁德和忠义的集团,那这些与罗贯中抬高刘备集团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罗贯中处于元末明初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国家大乱、民不聊生,而在任何一个乱世,老百姓们都希望能有一个仁德的君主站出来为他们做主,当然也包括罗贯中本人,而刘备正是符合这样的要求,所以虽然在历史上刘备的功绩和成就要比曹操小很多,但是罗贯中在写的时候,能让刘备集团做主导的就虚构一些事情让刘备主导,比如说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长坂坡七进七出、关羽千里走单骑等等,要是在有历史事实的事情上,就把某些和刘备集团有关的小点特别的放大,比如说在赤壁之战中,很显然主导人物是周瑜,但是就在东风这个点上,把诸葛亮描写的绘声绘色,让读者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周瑜是打不赢赤壁之战的,在曹操败退时把刘备集团对他的拦截描写的很精彩,还杜撰出来一个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人们认为刘备集团其实比孙权和曹操都要强,但其实当时是刘备派兵追赶曹操,但是并没有追上。所以可见罗贯中这样抬高刘备集团,也是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真实内心。

以上我们分析了罗贯中通过贬低曹操集团来讽刺当时的朝廷内部的现象,通过抬高刘备集团来反应身处乱世的百姓和自己渴望能有一个真正仁德的君主和很多为国为民的忠臣的愿望,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史的评价标准和民间演义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正史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功绩和成就越大,就评价越高,而民间的评价标准是历史人物的性格,历史人物越是能把仁和义做到极致(礼智信考虑的比较少),那么评价就越高,所以没有哪种评价标准好与不好,只是两者的评价方式不同,所以要想更加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以及身边的事件,多方面的读书和了解是必须的~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

Copyright © 2022 奇宝库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