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消灭了数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击?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消灭了数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击?

题主询问莫斯科战役时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何还冒出这么多军队反攻。这其实涉及到:组建现代化的军队,到底有那几方面的因素?然后我们看看二战时的苏联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战中,苏联是组建军队最多的国家。在死亡2700万人的基础上,居然到战争末期还拥有1200万军队。这些军队怎么来的呢?

组建军队首先要有人力,而且最好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人力不光是参军,也要在打仗同时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苏联的人口大约是1.6亿左右(若算上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东部则再多2000万),是德国(连奥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苏联在布尔什维克执政20年中发展基础教育,整体人口素质不低。而且苏联早早解放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妇女走上工作岗位,代替男人生产,甚至在前线挖战壕。德国则直到快覆灭时依然坚持让女人当家庭主妇。这么一来,斯大林可动用的劳动力实际上是希特勒的三倍。对于可以抽调三千万壮丁参战的苏联,损失三百万人并不足以毁灭战争能力。

其次,组建军队要有装备。苏联在二战前已经具有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工业生产力,保证了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装备。而且俄制武器皮实耐用,很适合大范围装备。希特勒虽然收编了大半个欧洲的军工厂,但整合也需要时间。

第三,组建军队要有粮食物资。苏联领土辽阔,农业发达,军粮不成问题。

第四,组建军队,尤其在大敌压境、我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补充军队,要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布尔什维克的集权化运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诚和能干的中基层干部,加上俄国人本身的彪悍,补充动员速度很快。

第四,组建军队需要有时间。苏联广阔的国土给了喘息机会。即使德军歼灭数百万苏军,占领上千公里土地,苏军依然能及时整训更多部队投入战场。

最后,美国扶持苏联对抗希特勒,源源不断的支持了苏联武器、车辆、粮食,也极大增强了苏军的恢复能力。

从1941年6月22日开战,德军在短短三个月内歼灭200多万苏军,深入边境数百公里。但这个过程中德军也损失了30多万,而且苏军的抵抗没有被粉碎。之后德军继续挺进,但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强烈。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损失50多万,被迫后退。而苏军虽然伤亡比德军更大,却第一次站稳了脚跟。至此,德军在西线总共损失了百万之众,部队遭到重创。而苏军伤亡四百万,却以此为代价,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这几天纵横在跟网友探讨持久抗战的问题,我并不认为蒋百里是最早提出持久抗战的人,但是在蒋百里的战术思想里面,也涉及到在战争中应该持久,蒋百里举出的例子就是德国在一战时候战败的例子:“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

蒋百里对德国一战时候战败的分析不可谓不到位,德国因为国力容不下野心,一直追求速战速决,一旦陷入战争僵持局面,就会暴露出后续无力的状态。

德国在莫斯科会战的失败,可以看作德国在一战失败的翻版,都是因为速战速决的策略没有成功,而陷入僵持,一旦僵持,德国就必败无疑。

德国的成功源于对闪电战的运用,而莫斯科的失败则是对闪电战的摒弃造成的。

希特勒在西线与法国的战争中,利用闪电战战术迅速的赢得了法国之战的胜利,而与此同时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竟然未能取得全胜,使得希特勒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其实我认为希特勒对苏联当时的情况也不算是误判,苏联的确不堪一击。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国一路披荆斩棘,希特勒在德国连捷报都读不过来,1941年6月22日开始,德国调动了190个师,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也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兵分三路,袭击苏联。

苏联的军事实力也不是盖的,但是在德国装甲兵团的钳形进攻下,苏联损兵折将,战争一开始66个机场就被炸了,1200架飞机被炸毁,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头就损失惨重。

1941年7月15日,战争仅仅发动三周,德军就攻占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市,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如果希特勒下令攻打莫斯科,必然能够完成任务目标。

然而这个时候,希特勒却抽调了很多原本计划攻打莫斯科的部队,去攻打基辅,随后就有了基辅战役围歼苏军66.5万人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但是却错过了攻打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在德国攻打基辅战役期间,苏联得以有时间构筑了一条坚固的防线来进行接下来的战争。

指挥中路攻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曾经劝希特勒不要去攻打基辅,而是直取莫斯科,但是希特勒给古德里安将军事经济学,讲述乌克兰的重要性,是粮仓,是油田等等。

在我看来,希特勒的这番话是对牛弹琴,德国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都是闪电战的卓越执行者,你跟他们讲军事经济学那不是对牛弹琴那是什么!然而,军事经济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为持久作战做准备,因此这次与闪电战背道而驰的。

德国想要战胜苏联,不是步步为营,只能是一把尖刀直插心脏,直到打到苏联已经缓不过来气才能停止,这才是闪电战的精髓,希特勒是还想要乌克兰的粮仓,还要拿下莫斯科,还想要这要那,是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当时,已经错过莫斯科的情况下,德国就应该进行调整,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进攻,然而希特勒等不及,迫不及待的要求年底之前拿下莫斯科。

基辅战役结束后,天气转冷,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不仅有严阵以待的苏军,还有泥泞的道路,德国在前期得以胜利的根本就是部队的机动性,在攻打莫斯科的路上,那真是“一步一个脚印”。

寒冷的天气更加妨碍了德国装甲坦克的发挥,到达莫斯科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但无法组织进攻,还被迫转入防守,针对德国攻打莫斯科的这个举动,我总结他为送人头。

当然,苏联能够迅速集结出反击的部队,也说明苏联的军事潜力不容小窥,在英美的支持下,苏联的军工生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持续增产,1941年之前苏联总计也没能生产两万辆坦克,而到1942年苏联一年就生产了两万四千辆;枪械方面,1942年之前苏军以步枪为主力枪械,而1942年之后,苏联生产600万支波波沙冲锋枪,开始了全员冲锋枪,在二战中能够全员冲锋枪喂起子弹的,全世界估计只有苏联了。

所以,在德国强弩之末的情况下,苏联反而能够“越挫越勇”发动反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

Copyright © 2022 奇宝库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