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贵州: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贵州: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宜居宜业又和美,乡村生活令人期待。”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靛山村党支部书记董正邦说,“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扎扎实实把乡村建设好。”

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认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乡村,是公共服务普惠可及的乡村,是广大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是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乡村。

在打造美好环境上做真功,让乡村充盈和美生态之“韵”

——生态的魅力在乡村,乡村的活力靠生态。生态和宜居不可拆分,美丽乡村让多彩贵州更加精彩

一个小院藏着乡村之美。

2022年11月,在遵义市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美丽家园·美丽庭院——晒晒我家小院子”原创短视频大赛上,拍摄者蒋吕通过1分26秒的短视频,展现了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一对夫妻改造农家小院的故事。视频中的主人公吕大姐,是一名农村妇女。在建设家园时,并非大拆大建,而是将富有乡村气息的小院,通过精心改造种上花草,庭院上空挂上彩色灯笼及油纸伞,小小的院角堆砌出独特的美丽风景。

家犬相伴、忙时耕种、闲时喝茶,院内四季花开,呈现一派环境舒适、干净美丽的乡村庭院景象,夫妻俩还为其取名“春花农庄”。不仅如此,吕大姐借机开办了农家乐,凭借她的一手好厨艺,农家小院吸引了周边各个乡镇的人来就餐。吕大姐作为村里第一位着手打造美丽庭院创建的妇女,她改造的农家小院为当地农家经济发展和农家环境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幺铺镇牛蹄村,伴随着一曲舒缓的轻音乐走进村口,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关于牛蹄村的乡村简介。石板路、石板房,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微菜园、微果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不少游客。

牛蹄村把过去的“脏乱差”改造为微景观,同时非常注重公厕、凉亭、广场等乡村公共空间的打造,真正把乡村打造成诗意田园、乡愁家园。通过挖掘老物件价值,用于墙面装饰、庭院美化、DIY创意等,变废为宝,让一路一步皆成景,一草一木皆有韵,还原浓浓的乡村味道。

一个乡村蕴藏着改善之美。

“缔造美好环境,就是要让乡村展现恬静而和谐、朴实而灵动的田园风貌,成为村民的美好家园,也成为城市居民精神和感情上的‘寻根之旅’,让更多乡村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人和的‘富春山居图’。”安顺市委书记杨昌鹏说。

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镇长田村,这个远近闻名的古村落,群山环抱,民居独具民族特色,处处充满诗情画意。这几年,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这座总人口3500余人的村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已经70多岁了,做梦都没梦到我们村会变得这么美!”阳光正好,村民刘兴芬老人指着焕然一新的房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未来即便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70%,还将有数亿人常住在农村,他们也向往过上现代生活。要顺应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

一个乡村藏着一个中国。

走进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整个村子散发着浓浓的布依族风情,非遗体验馆可以购买蜡染等特色手工艺品,腊梅花院、五味席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现在村子越来越漂亮了,喝的水也干净了,住的环境也舒适了,民风也有了大改变,吸引很多人来休闲度假。”王岗村村民说到村里这些年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王岗村的旅游好起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布依蜡染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绣娘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还能被包装成各种精美的文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短短几年间,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和美乡村闪亮登场:以凸显贵州地域特色石板建筑形态为核心的贵阳市车田村,以独特的藤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亮点的安顺市阿歪寨村,以侗族风情为特色的黎平县四寨村,以生态田园风光为底色的湄潭县龙凤村……一批批小而优、小而精的乡村美景次第呈现。

在创造幸福生活上做实功,让乡村洋溢和美生活之“意”

——产业兴旺,乡村才会焕发生机,创造幸福生活,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乡巨变,山河锦绣。

“全靠党的好政策,乡亲们都脱了贫。”贞丰县白层镇巧苗村的罗兴高说出大家的心声,“盼望着小花椒早日‘触网’卖全国,乡亲们的日子像花椒一样红火。”

“我就在基地上班,不用外出也能一个月挣2500元,两个人加起来能有5000元。”在花椒种植基地里,罗兴高向记者介绍。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政策举措真金白银。近年来,贵州建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分管省领导牵头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持续培育壮大“一县一业”。

在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风吹茭白,绿浪阵阵,美了乡村,富了村民。在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中,核子村紧扣特色产业,整合各类资金1013万元,修建机耕道、打造核子村茭白基地溯源系统平台等,采取返租倒包的方式,探索形成以茭白种植为主体,折耳根、辣椒种植为双翼的“一体双翼”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打通了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鲜甜的茭白成了核子村生态产业、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兴义市敬南镇白河村党支部书记吕普祥坦言,没有产业,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就是空谈,村民就会外出务工,没有人气的乡村,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产业兴旺,既是巩固脱贫成果的载体平台,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达20万元。”吕普祥说,白河村通过产业发展,让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包片合作社、农户“四赢”,产业实现华丽转身,让村庄更美,群众更富,乡村发展欣欣向荣。

产业兴旺,科技人才是支撑。去年4月以来,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人社厅等部门开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通过鼓励懂业务、懂技术、有成果的农技人员“揭榜挂帅”,下沉一线创新创业、服务基层。围绕绿色生产,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1.7万人,开办“全员劳动力”培训班1.1万期。

在培育乡风文明上做长功,让乡村蕴涵和美文化之“魂”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要塑乡土乡貌之形,更要铸乡风乡情之魂,以乡风文明建设提振乡村振兴之“魂”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和美乡村建设根在建强基层组织。

“我们村的产业发展、房屋美化、文化广场建设……都是通过‘党群直议制’模式‘议’出来的。”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龚光勇介绍,通过“党群直议制”,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足。

“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村。”临江村“党群直议制”通过“直议”使党员群众由“被动作主”变成“自觉作主”,实现外力拉动向内力引动的转变,发挥村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让村民参与,聚众人智慧,合力善治。

和美乡村建设聚在强化有效治理。湄潭县针对城乡融合发展症结,靶向基层问题治理,积极探索以“寨管家”文明实践为品牌的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四定”搭架构,划分寨子定阵地,组建队伍定“管家”,夯实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力量,打通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让乡村山更青、水更蓝、民风更纯、人民群众幸福感更强,让乡村成为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承载群众乡愁的精神家园。

和美乡村建设重在培育乡风文明。在靛山村,村支“两委”以垃圾分类助力农村综合环境改善,通过悬挂标语、发放明白卡等方式,积极宣传指导村民形成“煤渣灰土埋一点、可腐垃圾沤一点、可回收物卖一点、有害垃圾收一点、其他垃圾运一点”的基本意识,让垃圾分类已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扎根”,在潜移默化中推动村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打扫自家卫生和进村入户的卫生本该是我们自己的事,没想到还能有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这样的活动以后我要多参加。”近日,在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积分超市兑换活动现场,村民余邦兰用平时参加村庄清洁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积攒的积分兑换了一桶洗洁精后激动地说。

当地干部介绍,用积分记录美德、用积分认可表现、用积分传递正能量。“积分制”不仅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同时增强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从“美景”到“美人”,如今,穿行贵州乡村,山水如画,田园如歌,充满活力、魅力和希望。兴旺、美丽、富饶的家园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