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孔子怎么能被称为素王?

孔子怎么能被称为素王?

孔子被称为“素王”,实属实至名归。

在先秦文献中,“素王”本意是指远古帝王,其次是指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

孔子一生文武双全,个人修养无人能及,第一个兴办私学,追随者甚众,单单其七十二贤,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等各类人才。在当时的春秋时期,是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没法比拟的。

其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多不设常备军,也就是没有正规军,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是第一个设常备军的国君,观念超前,所以能够第一个称霸。其他诸侯国后来都是有样学样,才逐渐有了现代军队的雏形。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时,那些诸侯国君不大热乎孔子,想想那么多的人中之龙扎堆,往哪里一站都够唬人的,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忌惮孔子,不敢重用孔子,担心孔子反客为主,把他们的国家抢走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孔子那么多弟子,又那么优秀,孔子别说振臂一呼了,就是努努嘴,给弟子们使个眼色,拿下一个诸侯国自己当国君,还不是老虎吃蚂蚁——小菜一碟!

孔子不会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倒是那些诸侯国的君主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孔子冷淡至极。

但世上终究有明白人。

第一个将孔子称为“素王”的人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中说孔子“专行教道,以成素王”,特别认可孔子有帝王的实力,认为孔子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只是孔子无意为王而已。如果放下身段,与那些诸侯拼蛮力,行霸道,是违背其初衷的。

第一个明确尊奉孔子为素王的人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中说:“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后世儒家学者更是认为 ,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虽无王者之位,实有王者之道,是不折不扣的“素王”。

所以,孔子生前直至去世多年,落寞孤独。但经过百家争鸣的深刻大碰撞之后,中国早期的朴素哲学思想才如同大浪淘沙,水落石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文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优势渐显,直至董仲舒水到渠成地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连一生尚武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完全认可,一票通过。

从此,将近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虽然皇帝轮流做,但素王只一个,治理国家,都是抄作业。

后来儒释道虽并驾齐驱,但终究改变不了儒家的正统之位,足见孔子及其思想之魅力。

后世有所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和孔子一比,都不过是小儿科罢了!

至于有人攻击孔子,无需置辩。套用一句古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 立即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

Copyright © 2022 奇宝库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