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俗话说:五人三姓不走路,三十六人不过渡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俗话说:五人三姓不走路,三十六人不过渡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过去,有很多俗语、老话,都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说,是血与火的教训,因此,这些老话是具有宝贵价值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也许,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一些俗语、老话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现实情况,但是,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条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度”。



可是,如果是好几个姓氏组合到一起,那就难免有分歧了。各揣心腹事,终难成大事。尤其是在涉及到利益纷争的时候,就有可能分邦立派,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时过境迁,也许当时的告诫对今天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但是,仔细斟酌之下,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论语》里面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就是指志同道合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目标不一致,就不要牵强地聚在一起。



俗话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人莫过渡”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过去,人们出行十分不便,交通工具主要是借助于舟马劳顿,条件困难的人家,只好用两只脚板走路了。

可以想像,那时候出一趟远门,往往要花费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路途遥远的耽搁上一年半载,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这里所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人莫过渡”,意思是出门在外,应该多留一个心眼,尤其是身处人生地疏的境地,更要提防奸佞小人的算计。

之所以人们有这样的警醒思维,我认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

在朝代更迭的旧社会,动乱频仍,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难免有铤而走险之徒。

更有甚者,啸聚山林,占山为王,做起了打家劫舍、坑蒙拐骗的无本营生。

如此一来,出门在外的路上可谓是危机四伏,若是与杂七杂八的人同行为伍,非但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说不定祸起萧墙,反而被身边人所害。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并不鲜见。

清朝末年,山西人做生意很精明,当时流行走西口去关外贩卖牛羊皮货,形成了著名的“晋商”帮,电视剧《乔家大院》便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情形。

话说山西小商人王老实,眼见着人家赚得盆满钵满,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也加入了走西口的行列。

因为他本小利薄买卖小,随身只带着一个学徒不到半年的小伙计,主仆二人一路风尘,满心期待着不虚此行,多少能挣上一笔,发个小财。

这天日头落山时,他们在一家三岔路口的旅店歇脚,巧遇同为晋商的一伙人。

王老实木讷不善言辞,小伙计却是比他鬼灵的很,喜欢攀谈认老乡,仅仅吃饭的当口,便与那些人熟络了。

交谈中,对方的赵大掌柜有意与王老实套起了近乎,话里话外透着浓浓的乡情与诚意。

最重要的是,人家是关外生意的老把式,道行深得很,着实让人佩服。

初来乍到的王老实听得入神,也渐渐地放松了警惕,话匣子打开了就收不住。

茶水还未过三巡,他就把这趟生意的来龙去脉合盘托了出来,以为有高人指点迷津,自己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让他始料不及,猝不及防。赵大掌柜所说的带他一起做的大买卖,其实就是一场瞒天过海的骗局。

明明看见的是上好的皮货,怎么到手后却是大打折扣的劣等货。

王老实不但赚不到一分钱,还把本金也蚀光了,简直悔的肠子都青了。

由此可见,“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人莫过渡”这句俗语,以过去的眼光看待,还是很有道理的。

正如“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说的那样,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

Copyright © 2022 奇宝库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