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战国时期魏国手握一把好牌为什么打了个稀烂?

战国时期魏国手握一把好牌为什么打了个稀烂?

有人对赵武灵王说:“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

魏文侯接连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特别是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子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继续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梁惠王确实是握得一手好牌,最终却打了个稀碎?就是源自对赵国的战争。没有充分意识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这一天下共知的普遍性的规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因为卫国是魏国保护国,魏国无法坐视不理,于是立即联合宋国出兵助卫反攻,魏卫宋三国联军直逼赵国首都邯郸,赵国被逼闭门防守,并派人向齐国楚国求救……

于是,魏、卫、宋联军包围邯郸,希望一举歼灭赵国,以解除被诸国包围之局。但是在同一时间,秦国乘魏军主力不在,偷袭魏国少梁,并夺得少梁,魏国在这场战争里被围攻的危险反而变得更大。

另一方面,孙膑用“批亢捣虚”的战术令齐军主力立即向大梁挺进,在此危急存亡之际,虽然邯郸城已攻破,魏军还是不得只以少数兵力留守邯郸,并由主帅庞涓亲率主力回驰大梁……

这时的齐军已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设伏,准备截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在外作战,已疲态毕露,再加以长途跋涉之急速行军,士兵皆战意大降。于是齐魏一交战,魏军战败。公元前352年,魏国不得不放弃邯郸,转而攻打齐国和秦国。毕竟是霸主,魏国在韩国的帮助下都取得了胜利✌!

有点战绩就又犯混了:公元前343年,魏国称王,盟友韩国不从。次年(公元前342年),魏国出兵攻打邻近的韩国。韩国遣使向齐国求救。这就是著名的马陵道之战。

孙膑采取“减灶”之策诱敌,歼灭魏军10余万人,并俘虏了魏军的主帅太子申,庞涓自尽。马陵之战以魏军大败而告结束。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受到削弱,从头号强国顿时沦为二流强国。魏国称霸中原的局面也一去不复返……

魏国由盛及衰,就是因为对赵国和韩国发动的两场失败的战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而自吞苦果所致。

梁惠王违背了“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规律,成为握得一手好牌,却不按套路出牌,最终打了个稀碎的历史笑柄。

这就难怪孟子说他的所谓“尽心尽力”的治国?不过就是个“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而已。

还是让曹操自己说;若郭嘉在,不至使孤如此。郭嘉会审时度势强于他人,他人只见到孙权内部投降派多,却不知刘备发起了开发群众热情的“运动”,直对曹操,一旦让他长大,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