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何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

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何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

历史上的几次民众大迁移,其中有名的就是“闯关东“。离井背乡,寻求生路,进入东北,寻求新的土地,建立安居的家园。

但他们为什么要去那个人烟稀少,天寒地冻,环境恶劣的塞外东北,而不去富庶温暖的江南呢?

首先是,东北地广人稀。迁移的多数是破落户的农民,他们手无寸铁,拥有土地才是生存根本。而南方虽然富庶,但繁华的外象下祸乱频频,东北虽有土匪,但无战乱。

再就是,生活习惯,山东和东北近似,语言相同,饮食大抵相仿。而去南方就有些水土不服,再者,南方士大夫,才子佳人居多,对于这些目不识丁的流民来

说,习俗上也不习惯。

最后是交通难题,那个时候,少有车舟,多数步行。山东到东北经渤海坐船,两天能到,步行为四五日。但如果去南方多数是陆路,一路上战祸濒起,时间长了,因条件有限,多数人自带干粮不足,到不了终点早就饥饿死了。综合考虑后,去东北是最佳捷径。

如今的东北人,他们的祖上很多都是山东人。他们开垦了荒芜的黑土地、也让希望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成累累硕果。

清朝把东北地区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从1668年开始,清朝下达了严格的封关令,严禁中原各省百姓进入东北地区,出现了“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的说法。朝廷的严格命令,导致东北地区的人口始终偏少。截止,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合计只有105万人左右,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在清朝统治前期,依靠强盛的国力,这些问题并不明显。

进入清朝统治的后期,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例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等。西方列强开始窥视清朝的东北地区,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面对东北告急的局面,同治皇帝在位时期,清朝逐步放开了对东北地区的封禁。随后,山东、河北、河南的大量百姓,开始陆陆续续进入东北地区,这一人口迁徙被称之为“闯关东。”

随着人口的大量进入,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开始大大增加。截止1893年,也就是甲午战争之前,东北三大辖地将军,总计管理人口600余万人。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908年,清朝撤销了三大辖地将军,组建了奉天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1908年,东北三省组建以后,总人口1910多万人。在10多年时间内,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增长了1300万左右。

将近2000万的人口,属于东北三省的基本盘。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阶段。当时,东北地区属于奉系军阀的控制之下。与战乱不休的中原各省相比,东北地区相对安宁一些。因此,还有大量的人口陆续进入东北地区。截止1930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三省总人口为2730多万人。

1931年9月,日本军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半年多时间内,陆续占领了东北各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以后,东北光复。截止1945年,东北地区的总人口达到了4000余万。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

鉴于东北地区拥有非常好的工业基础,50年代,我国开始的156个重要项目中,将近三分之一都设立在东北地区,直接奠定了东北的基础。50年代开始,一方面是人口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人口陆续进入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总人口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进行第六次普查的时候,东北地区的总人口达到了顶峰,合计10950多万人,接近1.1亿的规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