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人老了,才发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需要金钱去维护”怎么看?

“人老了,才发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需要金钱去维护”怎么看?

82岁的王婶有3个儿子,都对她很孝顺,兄弟之间也是和睦有加。有天,王婶生病住院,为了公平起见,大儿子希望母亲能把积蓄拿出来付医药费,不够的再三兄弟平摊。当知道母亲把所有积蓄总共120000元都给了小儿子时,大儿子的话让王婶红了眼眶。

王婶,生下3儿1女,她和丈夫同甘共苦,不但家里出了个大学生,更是教导有方,儿女之间和睦相处。这几十年来,一大家子人从来没有闹过矛盾。

王婶嫁给丈夫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大家子6张嘴,也仅能靠种田的微薄收入来维持。

所以,王婶的大儿子(老大)和女儿(老二)只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了,兄妹俩把挣到的钱寄回家补贴家用。

王婶两口子都没什么文化,看到邻居的孩子读了大学有了好工作,他们羡慕不已。

自己家的老三成绩又还不错,考上重 点高中。所以王婶当着几个孩子的面发话:“无论如何,你们都要帮衬老三,争取凑够学费给老三念完大学。”

老四成绩不太好,看到一大家子人为了供老三读书使出浑身解数,家里也依然捉襟见肘。他做了一个决定,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把读书的机会让给老三。

老四初中毕业时身 份证没办好,刚好爷爷生病卧床,于是在家照顾老人的任务就交给了他,自此一照顾就是3年。

后来,王婶的几个子女都陆续成家。

老大跟着朋友去香港打工,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机遇,在香港安定了下来,结婚生子后一家人都在香港生活。

老二是女儿,嫁到隔壁镇,生活过得一般般。

老三大学毕业,在县城有了工作,又在工作地结婚安家。

生活过得不太如意的就是老四了,他照顾爷爷几年,20多岁才出门打工。由于文化不高,身材相貌又不出众,找工作时处处碰壁。

等到儿女成家后,王婶两口子又各自在大儿子和二儿子家照顾孩子五六年。直到小儿子成家后,老两口才来到小儿子的身边带孩子,操持家务。

渐渐地,孩子们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工作也都有了着落。在小儿子家照顾孩子5年后,王婶两口子回了老家。

15年后,王婶的老伴去世,她选择在小儿子家生活,理由是小儿媳脾气好,对她特别亲近。

有一天,孝顺的小儿子回到家,无意中跟老母亲说起:俩儿子读大学,费用很大,自己跑滴滴,妻子在工厂上班的工资加起来都不够用。俩哥哥和姐姐都买了新房,自己心里好焦虑啊。

王婶安慰儿子说:“别跟人比,过好自己的生活,会苦尽甘来的,该有的都会有的。”

王婶却又把小儿子的话记在心里。

说实话,这些年王婶也存了些积蓄,他老伴去世后还留了些存款,不多,只有两三万。

大儿子在香港,其子女都有出息,平时不但大儿子会时不时给王婶钱,连孙子孙女也会给钱孝敬奶奶,每次都是直接1000元或2000元。

老三两口子都是职工,又只生了一个女儿,生活也算是优渥,对母亲自然也不会吝啬,每年给母亲七八千。

王婶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了起来。

老四的大儿子刚毕业就面临买房结婚的问题,做父母的焦头烂额。万一买房不成,准新娘就跑了,老四一个月瘦了20斤。

这一切,王婶都看在眼里,有天她私下和小儿子说:“老四啊,我还有一些积蓄,不多,加起来只有12万,都给你拿去买房。”

小儿子忙推辞:“妈,这可不行,您的养老钱我不要。”

“为何不要?你两个哥哥家境比你好很多,他们不会介意的。我现在身体健康花不了几个钱,大不了以后有钱了还给我。”

王婶把12万块钱塞到小儿子手里,儿子只要了10万,说那两万留给母亲傍身。

在一个下雨天,独自在家的王婶下楼梯时一脚踏空摔倒在地。直到小儿媳下班回家才发现,一问才知道婆婆已经躺在地上3个多小时了,赶紧叫车去了医院。

除了女儿没及时赶回来,3个儿子都跑去医院看望母亲。

王婶大腿骨折做了手 术,住院一个月,医生交待回家还要卧床两三个月,身边离不开人。

考虑到大儿子血压高,二儿子要带孙,老四和媳妇都上班,大儿子提议找个保姆照顾老母亲。

大儿子随口一问:“妈,您这些年的积蓄也有不少,干脆拿出来请保姆服侍你。钱不够再我们三兄弟平摊。”

心直口快的王婶没有藏着掖着,直接说“我的积蓄有12万,已经拿了10万给老四买房了,剩下不多啊。”

老四也尴尬地说:“是的,哥,妈妈拿10万块钱给我拿去买房了。”

老大和老三听完面面相视,都沉默着没说话。

王婶又说:“你们几兄弟,就老四的生活条件差,我看不过去就想帮帮他,是我硬塞给他的,你们不要怪弟弟哦。”

正在王婶以为俩儿子会骂她偏心的时候,大儿子说话了:“妈,你也真是的,一辈子都在为儿女操心。你的养老钱还主动拿出来,弟弟要买房也是让我们兄弟姐妹来帮啊。”

“算了算了,给了老四我们也不计较,毕竟母亲一直在老四家生活,母亲的这笔钱就算是在老四家的生活开支吧。至于医药费和请保姆,我们三兄弟平摊。”

老三也表示赞同。

“那不要请保姆了,让我妻子请两个月假照顾母亲,大不了辞职。”老四红着脸说。

“听我的,医药费三兄弟平摊,那就劳烦弟媳照顾,我和老三每个月各给弟媳2000元。等母亲身体康 复了再打算,看她愿不愿意在几家轮流住一住。”

“大哥说得没错,到时听母亲的,她喜欢住哪里就住哪里,以后母亲的生活费,我一个人来负担,毕竟一家人为我付出最多。”

王婶看着儿子们坐下来,和和气气,有商有量,并没有因为自己偏袒小儿子而受到指责,顿时红了眼眶,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好像感慨万千。

王婶坚定地认为,孩子有出息,自己就有底气……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需不需要用金钱去维护?

王婶,她一辈子都在为几个子女操劳。自己省吃俭用,却给了几个儿子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看到小儿子要买房,经济条件也比不上俩哥哥,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养老钱塞到小儿子的手里。

而且,她也没有藏着掖着,对孩子如实相告自己养老钱的去处。

因为她坚信,自己教育的孩子,会顾大局,会尊重自己,,会和睦相处,会知恩图报!

大年初二,67岁的林大娘指着回家探亲的小女儿:你整天就知道围着公婆转,公婆生日,你还给他们买金戒指和手表,帮他们拍婚纱照,你怎么不知道给我和你爸也买戒指、拍婚纱照?

小女儿林琳正在炒菜,头也不抬地对林大娘说:我结婚快10年没有怀上孩子,公婆不但没有埋怨我,甚至还安慰我说“孩子和我们的缘分还没有到,缘分到了自然就来了”。

林琳哽咽着接着说“后来我胎停,婆婆哭得比我还伤心,当我好不容易怀上孩子时,婆婆走了十几里路去烧香,而我生产时,也是公公婆婆在医院里守着我,我被推出产房时,第一个抱着我的人,还是婆婆。”

女儿的话,让林大娘低下了头。

林大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两个女儿虽然在同一个时辰出生,但是,性格却大不相同。

大女儿从小就比较爱笑,嘴甜,可以说是每个家长心目中的小棉袄,除了讨得父母和爷爷奶奶喜欢之外,连邻居都忍不住被她那甜甜的笑所萌化。

再反观小女儿,她就是大女儿的反面镜子一样,不但爱绷着面,无论大人怎么逗她,她就是不笑,仿佛天生就少了一根会笑的神经一样。

长大一点后,小女儿就像是大女儿的陪衬一样,哪怕小女儿样样都不比大女儿差,甚至学习成绩比大女儿还要好。

但是,很多人都以为她只有一个女儿,却忘了她有两个女儿。

两个女儿高考时,全家人都围着大女儿转,却忘了还有另一个女儿,面对父母的偏心,小女儿似乎也习惯了,她仿佛毫不在意的样子,继续自己备考。

直到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好像才记起自己还有另一个女儿,而看着手中的通知书,他们甚至希望这是大女儿的。

因为,那个他们寄予厚望的女儿却落榜了,而他们完全忽视的女儿却偏偏考进了名校,而且还是他们都不敢想的名校。

后来,大女儿选择复读一年,而小女儿就背着李行到大学报到去了,从此后,姐妹俩之间的距离明显被拉开了。

妹妹大学毕业后继续硕博连读,最后成为某事业单位里的一名工程师。

而姐姐复读一年后还是没考上重点,只能报读某专科学校,毕业后,姐姐似乎运气不太好,找工作就找了两年多。

后来,姐姐在朋友的介绍下,进了当地一家药店,成为一名销售员。

都说“一步之差谬以千里”,姐妹俩的人生轨迹正是如此,明明是一样的起点,可在高考时那关键的一步,让他们两人变成了天壤之别。

唯一不变的是父母对姐姐还是一如既往的偏爱,也许偏心也是一种习惯,特别是彼此有了各自的家庭后,父母更觉得姐姐更需要帮助。

而从小被忽略着长大的妹妹,她嫁了一个富二代。

记得当时大家都在议论说妹妹命运,而说得最多的是“高度不一样,平台就不一样,而人生的际遇更是不一样,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看着小女儿越过越好,而大女儿却碌碌无为,父母心里非常不平衡,哪怕小女儿在镇上给老两口买了房子,而且,逢年过节更是没少过他们红包,甚至可以说,他们常常拿着小女儿给的红包去补贴大女儿。

可在父母心里,他们始终认为不够,认为这是小女儿应该孝顺他们的。

父母的做法,让小女儿感到寒心。

幸运的是,她在婆家得到了自己匮乏的情感需求,更是公公婆婆赋予了她一个温暖的家。

记得老公第一次带她见家长时,公公婆婆不但没有嫌弃她是一名村姑,反而觉得她聪明,有上进心,而且,当知道她被父母忽略后,更是心疼得抱紧了她。

正是这个还不算熟悉的人的拥抱,让她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的情感,同时,也下定决心要好好对待未来的公公婆婆。

后来,在谈及彩礼时,公公婆婆本来打算给多一点,他们的本意是希望未来儿媳更有体面,可被林琳拒绝了,她只说了一句“财不露白”。

可能没有人比林琳更了解自己的父母,也正是因为对父母足够了解,才会选择对父母隐瞒一部分真实情况。

只告诉父母男方做的是小本买卖,余钱不多,所以,彩礼也只能按习俗的办。

父母是真的信了,他们根本就没想过女儿会有这样大的造化,居然还能找到一个富二代的丈夫,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可他们忘了还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他们的小女儿就是那个“想不到”的意外。

小女儿成婚后,和娘家人的走动就更少了,不过,可能对他们来说,只是维持现状,毕竟,小女儿没结婚之前,也只是在春节才会回家,平时几乎是零联系。

也正因为他们对小女儿的不过问,以至他们一直没发现结婚多年的小女儿还没有孩子。

只是有一天,林大娘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在电话里说“能不能来陪陪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小女儿因为一直没怀孕的事,压力非常大,哪怕婆婆经常开导她,让她别过于执着生孩子,可她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一关,个人状态非常不好。

为了缓解她的情绪,婆婆放下工作陪着她,还在国外请来专业的心理疏导师,为她做心理疏导。

有将过7年的时间,这对婆媳几乎是形影不离,不是母女胜似母女,正是因为有婆婆的陪伴与支持,林琳才走出那段灰暗的日子。

只是,老天爷对她的考验仿佛还没有停止,在她好不容易怀上孩子后,还不到三个月就胎停了。

才得到又失去的痛苦,让她真的痛不欲生,她更觉得自己愧对丈夫和公公婆婆,她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她无意识地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而电话那一头的林大娘却还不知道女儿经历了怎样的痛苦。

当她听到小女儿那压抑的痛哭声时,第一次为小女儿着急,问小女儿是不是和女婿吵架了,还是受了委屈?

可小女儿当时太崩溃了,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也许当时她只是想听听母亲的声音,也许她想要得到母亲的安慰。

只是,林大娘还是以需要照顾外孙,也就是大女儿的孩子为由,拒绝了小女儿第一次对她提出的恳求。

林大娘不知道的是,她的拒绝无疑是在小女儿的伤口上抹盐,在她最无助时,父母的拒绝就是另一种伤害。

而且,这样的伤害也许一辈子都难以愈合。

都说“上天拿走你一样东西,总会给你另一种补偿”,林琳就是如此,在原生家庭中渴望却得不到的,她却在婆家一一都得到了。

婆家人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让她终于走了出来,而这时候,她除了工作之外,还喜欢上了写经书。

她说经书可以让我平心静气,戒嗔戒痴,懂得了感恩,更懂得了万事万物自有定律,一切随缘。

也许真的一切自有定数,也许是因为她的状态好,两年后,她再次怀上宝宝,这一次她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迎接宝宝的到来。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当林琳被推入产房时,婆婆给她打气,还说会在门外一直守着她,让她不要害怕。

果然,林琳和孩子一起被推出产房时,婆婆第一时间捧着她的脸,脸上流着泪水说“乖宝受苦了。”

在那一刻,林琳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些年,都是婆家人陪着她走过来,回想起这十几年的辛酸,她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婆家人在她的身边,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了?

正因如此,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余生都要对公公婆婆好,哪怕不能报答他们的万分之一,也要做到问心无愧。

后来,婆婆去探亲时发生车祸,被撞伤了肩膀,在病床上躺了大半年,这大半年里,几乎都是林琳亲自照顾婆婆。

每天下班回来,林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婆婆问候,然后再走进厨房,一家人吃完饭后,如果天气好的话,林琳会推着婆婆、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散散步。

回来后,她首先帮婆婆洗澡,做完这一切后,她才有精力去照顾孩子。

丈夫看着她这么辛苦,就和她商量说请保姆,可是林琳说“保姆再贴心也不会有我贴心,再说,把咱妈交给外人,我不放心。”

两年后,婆婆在林琳的精心照顾下,终于慢慢地康复。

婆婆康复后,林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公公婆婆去照婚纱照,这是婆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同时,林琳还给婆婆举办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生日晚宴。

看着头发斑白的两个老人,还像年轻人一样,手牵着手,很多人都被感动得哭了。

而这一幕恰恰刺痛了林大娘,她觉得自己辛苦养大的女儿,不但没有孝顺自己,反而去孝敬公公婆婆。

她心里非常不平衡,每次见到小女儿,总会忍不住旧事重提,甚至还要以此来说女儿是“白眼狼”。

而女儿根本不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也许是无欲则刚,对于娘家的父母,她早已不抱希望,只当是一门亲戚或者说是自己的义务。

女儿一副不在乎的态度,更是让林大娘火冒三丈,母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可是,谁也没有想要去修复。

其实,对于林琳来说,娘家父母只是她的一个责任,她唯一能够给父母的,除了物质上的赡养之外,其余的她也无能为力。

因为,在她看来,她和父母之间,只剩下金钱来衡量了。

而父母对她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每月能够给足生活费,别的都好商量。

这就是现实版的“没有不需要金钱维持的关系”。

其实,所有的关系都经不起过度消耗,而人吃五谷杂粮,注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事儿,这些事没有一样能够离开金钱。

生活中,很多人父母都觉得自己向子女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还认定子女必须无条件满足自己。

理论是自己辛辛苦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无论怎么回报父母都是应该的,可他们忘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那样的能力。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要求非常无理,假如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愿望值时,他们不是理解,而是抱怨、指责。

他们最常做的就是比较,拿身边少数人能做的,去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要同样做到,可他们忽略了自己的孩子也只是个大多数中的其中一员。

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与互动都是相互的,都说“孩子无论长到多少岁,在父母面前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面需要伪装和约束自己,可在父母面前,我们可以下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去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做父母的孩子。”

而通过以上故事,有以下两点让我们借鉴学习:

笔者认为,所有的关系都像那山涧间的小溪流,如果没有山泉水的不断注入,这条小溪流很快就会涸竭。

而物质或情感就好比是那源源不断涌出的山泉水,如果没有物质投入的话,再好的感情也终会有一天涸竭。

而人心是经不起伤的,就像文中的父母对待小女儿一样,小女儿的不争不抢让他们习惯性忽略,这种忽略不仅仅是情感互动,同时,还包括物质上的平等对待。

在这里,为小女儿感到心疼的是:父母看不到她,或者说对她太过冷漠,幸运的是,她还有另一对疼她爱她的父母(公公婆婆)。

也许这就是书上所说的“上帝关闭一扇门,同时再打开一扇窗”。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惯性,那就是对那个好说话的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索取,这种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欺软怕恶”。

当然,这也是一种趋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

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同样有类似的事情,就如同文中的林大娘对两个女儿的态度,把大女儿当成宝,哪怕结婚后,还一直帮衬。

而小女儿,明明样样都比大女儿优秀,可就是得不到父母的欢心,甚至结婚后,父母都觉得她应该多帮衬娘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对待?

这或者就是人性中的本能,父母觉得小女儿条件好,就应该多帮娘家人,甚至包括姐姐。

而造成这样结局的一大部分原因却出在小女儿本人身上,因为她一直都太好说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

正是她这样的温柔养成了父母对她只知索取,从而忘了她也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女儿,她也会痛,也会受伤。

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只有一个“要带点锋利”,该反击的时候就反击,有些事情只有反击后,别人才知道你的底线,才不会越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