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原子结构模型是怎样发展的?请快回答~~~

原子结构模型是怎样发展的?请快回答~~~

哲学家的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是否可以无穷无尽地被分割成越来越小的物质单元,或者说是否存在构成世界的“砖块”?这是古代哲学家开始思考的问题。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Leucippus)致力于思考分裂物质的问题,并得出结论:分裂过程不可能永远进行下去,物质的碎片迟早会达到不可能变小的地步。他的学生德谟克里特斯接受了这种物质的碎片太小而不能被分割的观点,并将这种物质的最小单位称为“原子”(意思是“不可分割”)。由leucippus和德谟克里特斯提出的原子哲学,作为“能适用于一切物体的最系统的、最一致的理论”(亚里士多德的语言),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伟大综合,把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推向了一个光辉的高峰。德谟克里特斯在他们看来,原子是物质中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它是一种内部绝对充满且没有空隙的固体。有无限多的原子,它们彼此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的区别只是在形状、大小和排列上。原子在虚空中不断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原子碰撞,有时粘在一起。然后,一组原子组合成一个东西,另一组原子组合成另一个东西,以此类推,这样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就像真正的建筑石头一样。此后,哲学家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相继接受了这一原子论。后者在其著名诗篇《物性论》中全面介绍了原子理论,使之成为古代原子理论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来源。在中世纪,一些阿拉伯思想家接受原子论,而西方经院神学家激烈反对它,因为它与宗教教义相冲突。文艺复兴时期,与原子论相关的思想出现在布鲁诺、伽利略、弗朗西斯培根等人的著作中。继伽森狄之后,法国哲学家伽森狄(1592-1655)接受了原子学说。他的有说服力的著作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原子理论的关注,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从而将原子理论引入了现代科学。“古代哲学家的那些理论现在在响亮的掌声中复活了,好像是现代哲学家发现的”(波义耳)。原子理论在17世纪复兴了。更重要的是,哲学家思想的火炬开始传递到科学家手中。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深受伽森狄作品的影响。他认为:“宇宙中普遍物质混合物的初始产物,实际上被分割成大小不同、形状千变万化的微小粒子。这种想法并不荒谬。”在他的书《怀疑的化学家》 (1661)中,他提出“猜测世界可能是由哪些基质构成的是没有用的。人们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它们是什么”。他把任何不能被化学分解成更简单成分的物质称为元素。在他看来,“元素.指的是一些原始的,简单的,完全不掺杂的。元素不能由任何其他对象组成,也不能由彼此组成。元素是直接合成为所谓完全混合物的成分,也是完全混合物最终分解成的元素”。后来化学家拉瓦锡也把“元素或元素”定义为“分析所能达到的终点”。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进一步阐述了化学原子论的基本观点:化学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且不可分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的,原子在所有的化学变化中保持其独特的性质;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都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尤其是重量,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当具有简单数字比例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它们就结合了。道尔顿对化学原子的伟大总结最早记录在他1803年9月6日的笔记中,并于1808年正式发表在《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一书中,现代原子理论由此建立。 道尔顿,当时经过18、19世纪许多化学家对化合物组成的定量研究,逐渐得出了一些规律,如常数比、倍数比、当量比规律等。原子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案,能够成功地解释这些规律,为原子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道尔顿的理论不能从结合比来确定原子的相对重量。比如原子理论可以解释水总是由氢和氧以1: 8的比例合成的,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氢和氧的相对重量,因为我们不知道水中氢和氧各有多少个原子。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所以水分子可以表示为H2O,但是在19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水分子都表示为HO。什么水分子需要了解某种化合物的每种元素有多少个原子,得到正确的原子量,其实早在1811年就有人提出了,这就是Avo-Gadereau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不幸的是,这个假设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直到1860年,在卡尔斯鲁厄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会议上,一位化学家强调了阿伏伽德罗假说对化学的重要性,阿伏伽德罗假说才迅速征服了化学家们的头脑。于是,在化学家眼中,本该不可分割的“元素”就成了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发现的元素数量的增加,化学家手中的原子数量也逐渐增加。这个数字在20世纪初达到了92,这意味着世界上有几十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寻找了两千多年的单纯的统一在哪里呢?有没有更基本的由几十种不同元素组成的“原子”?1815年和1816年,在伦敦行医的医学博士威廉普劳特发表了两篇文章,提出所有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氢是最初的物质或“第一物质”,而所有其他元素只是氢原子的组合。因为普劳特的假设简单而有吸引力,它一度被化学家接受,除了那些精确测量相对原子质量的人。然而,化学家斯塔尔在1860年后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精确测定表明,相对原子质量实际上不是整数。比如氯原子的相对重量是35.46,和普劳特的想法冲突。由此,斯塔尔得出结论,普劳特的假说“只是一个幻觉,一个与实验绝对矛盾的纯粹假说”。命运是无情的,普劳特猜想作为科学插曲被否定了。漫画:门捷列夫和他的周期表。1869年,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性表明,原子本身必须具有周期性重复的结构。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在20世纪发现原子核和量子理论之前,没有人知道元素周期表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性。然而,在进入20世纪之前,让我们转向原子科学研究的另一个方向。早在17世纪,物理学家的原子思想就已经融入了一些物理学家的思想。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原子论的倡导者。《光学》年,他阐述了自己的原子思想:“在我看来,上帝最初创造事物时,可能使用了固体的、聚集的、坚硬的、不可穿透的、可移动的粒子;大小、形状、其他属性、空间比例等。这些粒子最适合他的创作目的;这些固态的初始粒子比组成它们的多孔物体还要坚硬无比,坚硬到永远不会被磨损碎成小块;没有任何普通的力量可以打破上帝在第一次创造中的初始粒子。”18世纪,物理学家罗杰约瑟夫博斯科维奇(Roger Joseph Boskovich)用一个没有大小只有机械作用的原子模型,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解释了已知的物理现象。 丹尼尔伯努利于1738年首次提出了现在意义上的物质原子结构的思想,并从分子运动推导出压强公式,从而揭开了分子运动理论的序幕。然而,直到19世纪,气体分子运动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在本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采用了当时的原子模型,将气体视为由原子组成的分子的集合,解释了组成气体的分子的一般性能,如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并由此创立了“统计力学”的一个分支。这样,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接受了原子假说,因为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假说揭示了物理和化学现象之间的许多关系,解释了许多问题。然而,原子真的存在吗?“我不相信原子的存在”996901137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