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蜀汉是开发过益州南部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是南中的孟获归降后,诸葛亮穷极一生都没在南中用过兵,更别说越南、老挝这些地方了。

南中自汉武帝开始就安排官员、设立州郡来控制,到东汉末年,南中一带一共有四个郡:越巂、牂牁、益州、永昌。刘备入蜀后,以强权手段控制南中(蜀汉的庲降都督是四都督中最早设立,就是专门用来控制南中的),刘备死后,四郡就反了三个:越巂高定、牂牁朱褒、益州雍闿,至于演义里戏份最重的孟获,其实只是南中当地的彝族首领,跟着雍闿谋反而已,真正的硬手是上述三位。

诸葛亮自公元225年南征三郡,近一年的时间才平叛成功,以竭泽而渔的方法,把四郡的青壮年搬到汉中,组成蜀汉的特种兵——无当飞军,还把四郡分为七郡,分置太守控制,削弱了南中的力量。可是诸葛亮这种方式不但没遏制住南中,反而让当地愈加怨恨蜀汉政府。

事实上自诸葛亮把战略目光放到曹魏后,南中一带一直都不平稳,蜀汉不得不把很多将领和军队放置在南中,孟获所说的“南人不复反”也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而且南中之外还有交州,这个地方由于地理原因很少人知道,可它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管辖着今天的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土皇帝是以士燮为首的士氏一族,司马光称其“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



士燮是交州之首,当年撺掇南中朱褒造反的就是他,蜀汉如果要进攻越南、老挝的话,那就等于和士家开战,当年刘表“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带甲十余万”的时候尚且拿士家没办法,何况是根据地和交州隔着千山万水的蜀汉。而且士燮的政治目标十分稳定,东汉还在的时候就听命于朝廷,曹丕篡汉后就投靠了江东,孙权任命外戚步骘为交州刺史,在政治上控制了交州。

所以南中地方偏远,人口稀疏,瘴气害人,山地又多,蜀汉要彻底平叛就得花很大的代价,更不用说地理位置还要更远的交州,实力强大的盛世王朝都不敢轻易做劳师远征的事,何况是实力在三国中最弱的蜀汉了。再说了,交州名义上是孙权的地盘,甚至连南中一带也有江东活动的影子(三郡皆反时,孙权就任命了朱褒为永昌太守,封侯拜将),诸葛亮要动这些地方就是明摆着和孙权开战。

刘备夷陵战败、关羽、张飞被杀被害,这一桩桩、一件件辱国的事,诸葛亮都只能忍了下来,无非就是为了保证江东能和自己一致抗曹,别老在背后下黑手。关羽当年被孙权捅后脊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擅过边界,强取了桂阳的军粮,现在诸葛亮要联孙抗曹,又怎么可能为了几块“食之无肉,不食也不可惜”的地盘和孙权翻脸呢?



在我看来,南中和交州对于蜀汉来说就像《碧血剑》里的五行八卦阵一样,五行阵是反派石梁派祖传的看家绝学,八卦阵则是温家五老苦心自创的累赘阵法,袁承志都说了:“敌人破不了五行阵的话,那要八卦阵来干嘛?敌人要是破了五行阵的话,那八卦阵也挡不住,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同样的南中和交州也是一样,三国时期这两个地方基本就是蛮夷汇聚的地方,蜀汉就算得到了这两个地方,国力也不可能增强多少,自然也提不上什么夺取天下了。如果曹魏不能进入益州,这两个地方无非也就是在版图上看得大而已,不但要费心去经营,还得派兵驻守,但如果曹魏能攻破益州和汉中的话,这两个地方也守不住,当年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为什么不选择逃亡南中建立政权,其原因都在于此。

蜀汉对南方地区(包括今天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开拓,已经不可能做得更多了。

蜀汉的疆域,包含了南部边远地区及今天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而诸葛亮等人对这些地区的治理,成了千古佳话。

刘备、刘禅,也都考虑过去“向南发展”,依托南部地区坚持抗曹。

不过,蜀汉君臣始终清楚:想靠经营边远地区来获取北伐曹魏的实力,是不可能的。

长坂坡之战后,走投无路的刘备,计划投奔老朋友吴巨。

当时,吴巨是苍梧太守,正在与朝廷委派的土燮争夺交州。

交州,是东汉13刺史部之一,辖今天的广东、海南、广西大部及越南中北部。

当初,大汉的交州刺史被杀后,刘表、曹操控制的朝廷对交州展开竞争。

刘表委派的苍梧太守吴巨驱逐赖恭后,与土燮竞争交州(但处劣势)。

刘备要投奔吴巨,自然就是要加入交州争夺战。

以刘备在徐州、荆州一贯“反噬”的本事看,他击败土燮,控制交州的可能还是不小的。

无独有偶,55年后,邓艾的魏军直逼成都。

后主君臣商议对策时,也曾讨论过转移到南中地区“坚持抗魏”的可能性。

看来,蜀汉君臣没有所谓“优越感”,他们对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态度,是开明的。

刘备第一次经营交州的想法,在鲁肃提议孙刘联盟,合力抗曹后,暂时放弃。

赤壁之战后,刘备获取了南三郡,与交州相邻,其辖地零陵更是与老朋友吴巨的苍梧相连。

不过,交州却被孙权拿走了。孙权派步鹭进入交州,杀死吴巨,降服土燮,控制了交州。

值得注意是:1、步鹭进入交州后,吴巨心怀异志(可能倾向刘备),被步鹭所杀。2、步鹭正是从刘备控制的零陵进入交州的,3、几乎与此同时,东吴将南郡交给了刘备。

看来:孙权经营交州、刘备经营南郡,正是彼此协商的结果。

刘备与吴巨眉来眼去,有经营之意,但为了经营南郡,刘备还是主动放弃了联络吴巨,经营交州的机会。

看来:尽管刘备对经营交州有兴趣,但当时的他实在无力同时攻略荆州、交州。

南郡、交州之间。刘备选择了南郡。

因为刘备深知:角逐天下的雄心,仅靠经营“极南”地区是不可能实现的。

此后,刘备又进入了益州。

当时的益州,包含了南中地区。南中地区,包含了今天缅甸、老挝的部分地区。

比如:永昌郡,就包含了今天缅甸的克钦邦、掸邦的部分地区。

不过,刘备时期的南中,立场仍然摇摆不定。

正如雍闿所说:以前我们跟着大汉混。现在大汉亡了,天下有三个号称正朔的政权,兄弟我迷茫呀!

孙刘闹翻后,雍闿等人在孙权的勾引下造反,被诸葛亮平定,南中这才算基本归属蜀汉。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采取了“羁绊政策”。

诸葛亮承认当地渠帅的权力,任命他们原地就任,实行自治。

同时,又把孟获等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调到蜀中做官,以加强对南中的控制。

此外,诸葛亮劝令大姓富豪重金收买“恶夷”为部曲,以“就业”来加强对精壮的控制。

而对于南中最精锐的劲卒青羌则纳入蜀军,迁徙其家族到蜀地。

诸葛亮对南中的治理,收效颇佳。

一方面,南中地区“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即便后续有叛乱,其影响也大为减弱。

另一方面,蜀汉从南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力、人力。

蜀汉从南中征发了大量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而五部青羌更是成为蜀军精锐,被称为“无当飞军”。

南中地区“夷汉粗安”就能使蜀汉获得如此多的利益,那么,蜀汉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深挖”南中潜力,充实国力,甚至继续向南发展呢?

不能。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有人建议诸葛亮留人加强治理、开拓。

诸葛亮说出了他的想法。

1、大家刚刚打完仗,当地人许多父兄死于战乱,如果留人在这里开发,就要留下足够的兵来保护。

2、“留兵则无食”,补给压力大,不现实。

3、当地还处于部落、部落联盟时期,常有冲突,不断有人触犯蜀汉法律,这些忧心自己犯罪的人终究不可能与留下的蜀人彼此信任。所以,留人在此,只会加剧冲突。

因此,大力开拓南中,并不现实。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忧是正确的。

即便蜀汉在南中采取的政策相对开明,但南中仍然时有动乱。

如果蜀汉采取激进政策,无论是留人开发,还是企图移风易俗,直接改变当地人生活方式,都可能引发更大的动乱。

有时候,并不是你越努力,效果越好。

古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与中原地区差异很大。

因此,古代政权,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只能采取与诸葛亮类似的“羁绊政策”。

在“羁绊政策”下,少数民族聚居区由当地头人、土司治理,政府不委派官员治理。

直到明清时期,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民族融合加强,政府才“改土归流”,直接治理相关地区。

即便如此,“改土归流”依然引发许多起义,令明清政府焦头烂额。

当时的蜀中地区,在汉末动乱中确实受到的破坏相对较少,但人也远远没有多到“地不够用”的程度。

优先利用蜀中富庶、开发程度高的土地发展生产,显然比劈荆斩棘,“深入不毛”,去开发南部边远地区效率高得多!

在富庶、开发程度高的蜀中地区尚未“地尽其用”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没有农业基础、传统的边远地区去,真的符合蜀汉的利益吗?

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话说:谁人献此策?此人当斩!


无论是刘备兄弟、刘禅君臣转移到南方坚持斗争的想法,还是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政策,都显示出:蜀汉政权,对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区是持开明态度的。

这种开明态度,使蜀汉对南部的治理、开拓,已经接近了极限,很难再作更多了。

想靠开拓南方,获取反攻曹魏的力量,一举翻盘,是不现实、不明智的。

但是,蜀汉对南中的开发、治理,为南方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千秋万代之功,远比“光复汉室”更为深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