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2022年经济增长3%!智库专家这样解读就业国内生产总值

2022年经济增长3%!智库专家这样解读就业国内生产总值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周子勋

备受瞩目的2022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揭开面纱。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

如何看待2022年这份来自不易的经济“成绩单”,且看智库专家的分析解读。

超121万亿元!GDP总量跃上新的台阶

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全国经济总量超过121万亿元,是继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后,再次跃上新的台阶。尽管3%的经济增速低于年初5.5%的增长目标,但略高于市场预期的2.8%。

黄征学指出,与经济总量排名相近的国家比,速度也较高。如德国2022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速不超过2%。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2022年我国取得3%的经济增长非常不容易。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看,内需依然是主要驱动力。”黄征学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同比增长5.1个百分点,比2021年快0.2个百分点,比GDP增速高2.1个百分点,成为稳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力量。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在疫情反复冲击下基本保持稳定,但线上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增势良好,对刺激消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延续疫情以来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步提高的态势,全年增速达到7.7个百分点,比经济增速高4.7个百分点,同时,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的增速比对外贸易增速高7.9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占比也在稳步提升。

增长4.0%!线上消费热度持续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

“线上服务消费对总消费产生净增效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涛表示,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

刘涛指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从有形商品转向更多的服务,服务消费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虽然受疫情的冲击,居民紧缩了消费开支,但数字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加快了这一进程。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比上年增长17.8%,增速快于商品消费7.3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比一些发达国家,同期法国居民服务消费占比上升0.3个百分点,日本、美国分别下降0.7、1.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发展不是简单地将线下消费转移到线上,而是通过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商户提供服务的半径,满足了消费者各个时段以及特定场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消费潜力的释放,拓展了服务消费的增量空间。以美团为例,据测算,全国27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开通外卖配送服务后三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比开通前三年提高了13.8%。

增长5.1%!投资增长保持较强韧性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

“投资增长保持较强韧性,对稳增长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杜月对本报记者说,在大项目引领带动、预算内和专项债资金加快下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积极发力等政策合力下,投资在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实现了加快增长,对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022年12月投资环比增速转负为正,较2022年11月提升1.36个百分点,投资动能在积极修复。

杜月指出,制造业和基建投资成为“双引擎”,高技术产业投资引领作用显著。2022年,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9.1%、9.4%,增速分别高于整体投资4.0和4.3个百分点。这两个领域占比较高、增长较快,成为支撑全年投资增长的中坚力量。

“下一步,要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并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杜月表示,2023年,投资实现较快增长仍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要继续发挥重大项目投资的带动作用,用好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落地,增强制造业投资发展动力。同时,推动民间投资等政策加快落地见效。

1206万人!就业市场逐渐复苏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2022年在疫情冲击、行业调整、结构性矛盾增加、国际形势动荡等多种不利因素下,我国过去一年就业领域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既得益于稳就业等“一揽子”政策的持续发力,也体现出一定的就业韧性。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及生活服务业、新型制造业等领域率先恢复,在促进消费需求、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等方面优势突出,使得全国就业市场总体趋稳。

从重点群体来看,16-24岁的青年调查失业率为16.7%,环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这既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也说明稳就业等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对冲效应。但也要注意,与2021年相比,2022年青年调查失业率明显高于同期水平,说明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压力仍较大,特别是毕业人数创新高,达1158万人,未来仍需要重点关注。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就业研究室主任曲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制造业用工荒,实体经济的劳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大量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不能匹配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典型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体现。当前,青年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即将迎来更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无疑将对当前就业形势带来更严峻的考验。

“我国发展阶段和劳动力供需态势正悄然发生着根本性改变。”曲玥指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需要拓展积极就业政策的内涵,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效应以及全方位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通过激发企业的活力并依托技能劳动力完成转型升级以实现对高质量就业的促进。

毛宇飞建议,2023年要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对各行业的赋能,充分发挥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就业效应,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此外,对于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要保证政策的持续性,进一步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见习规模、鼓励毕业生强化数字技能,健全毕业生进入新就业形态保障机制。同时,也要综合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做好青年就业监测。

减少85万人!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问题

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莲向本报记者指出,纵观全世界,目前已经有部分国家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计2022-2050年61个国家/地区人口降幅将超过1%。

如何应对未来我国人口负增长问题?刘厚莲认为,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改变以往发展理念和模式的理论和政策选择。二是综合施策,主动应对低生育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生育支持措施落地落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负担。三是发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浪潮下巨大人口规模的重要优势,实现经济稳定和自立自强。持续推动科技、产业等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培育和壮大经济新动能。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